{最美记忆*钱湖之滨春风习}俞蒙槐:团结拼搏、和衷共济的那四年

时间:2021年10月25日    编辑:卢帆    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21 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建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下最美诗篇;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也迎来了二十岁“加冠”之礼。20 年,7305 天,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奋进百强的新希望。《最美记忆》编写组邀请了60 位教师、40 名学生参与口述回忆,涉及二十年来的各个时段,《最美记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建校二十周年口述校史访谈录》集结出版。往廿载,风雨同路共书精彩。新十年,接续奋斗再谱华章!

团结拼搏、和衷共济的那四年

花甲之年,遇见“初生”的宁理

听到要建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时候,我已年属花甲,正准备过退休生活。当时学校已确定俞庆森教授担任院长。学校的陈子辰副书记碰到我,说学校准备请我去宁波工作,我婉拒了。几天以后,潘云鹤校长找我谈话,让我跟俞庆森院长搭班,去宁波创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我向潘校长表示:首先,我年已六十,再去宁波工作是否合适;第二,我虽然从事过一些系和学校的行政和党务工作,但对于这种开创性的工作是否能胜任,我没有把握,希望由年富力强的同志去;第三,我家里也有一些困难。但潘校长说:“这是学校党委研究决定的,你和俞院长也比较熟悉,他也欢迎你去,相信你们可以合作好、工作好。”鉴于开学时间已经十分紧迫,我说学校找人可能一时有困难,我先去工作,待学校找到合适的人选,随时可以交接。这样就算走马上任了。同时,学校还选调了建工学院的朱向荣教授去担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副院长。

争分夺秒,同心协力打好开学这一仗

2001 年 6 月 8 日,宁波与浙大正式签了联合办学协议,6 月 25 日在宁波召开了学校创办的新闻发布会。会上还宣布了当年的招生要求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名单。协议的签字和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意味着各项工作正式启动。按照协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由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由浙江大学负责办学管理。领导班子由浙大和宁波市派员组成,以浙大为主,班子成员由双方协商后任命。

距离 9 月底新生入学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当时,我们面临的事情多,千头万绪,首先是要招聘人员,但当时的基本人员不足十人,只有四名校领导,浙大派出的人员四人。再精简也需要机关、后勤、教师队伍近百人。其次是学校基建还在赶工,整个学校分二期建设,第一期包括南区的两幢教学大楼、一个操场、两个食堂、一个室内体育馆,部分学生宿舍、图书馆、行政办公楼、实验室、会堂、北区教学楼都是二期。当时一期尚未完工,二期正开工,道路、绿化尚未施工,全校是一片工地。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办公用房、办公用品,更不要说通信、交通等设施了。最最紧急的是招生。经争取,当年的招生指标是 1500 名,安排在三本线招生,实行按成本收费。7 月初高考,分数公布后就要报名、填写志愿、进行招生宣传,而我们此时连招生简章、招生广告都还未制作。新闻发布会后我们立即日夜赶制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制作完成后马上派人参加宁波、杭州等地组织的招生咨询活动。鉴于当时的实际困难,宁波市教委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提供了招生办公场地、电话和工作车辆,还召集宁波市的部分中学校长召开了会议,进行推介。面对这么多事情,我们把 9 月下旬要开学当作目标,倒排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分线作战。大家不计时间,不分分内分外,加班加点。在宁波市和浙大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首先通过双向选择招聘了人员,初步建立了机关部处、院系的管理人员队伍,基本的教师队伍和后勤保障人员的队伍,专职人员有 70 人左右。这些人员是浙江大学选派、挂职、应聘的,宁波本地的人员主要是宁高专的部分干部和教师,也吸纳了部分外地的骨干教师。由于是双向选择,大家心情比较舒畅,都知道条件艰苦、时间紧迫、创业艰难,都能相互理解、不计报酬,自觉做好担负的工作,就连司机、校卫队员也是如此。这样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我们终于迎来了 2001 年 9 月 21 日的新生报到和 9 月 24 日的开学典礼。

严格管理,关心学生成长成才

2001 年 9 月 21 至 22 日,首届 1404 名新生报到入学。当时学校还在基建中,除二期建设工地被彩钢板隔开外,投入使用的校园还有部分工程在扫尾中。而且当时学校没有围墙,外来人员可以随意进出校园。当时学校周边还很荒凉,为保证学校、学生安全,学校校卫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建校的最初几年里,校园没有发生影响安全稳定的事件,新生的学习顺利发展。同时,辅导员队伍很快建立起来。学校组织辅导员、专业教师、机关干部开展进教室、进食堂、进寝室的“三进”活动,关心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时学校的设施还不完善,学生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有一些同学就去周边网吧玩。学校发现这一苗头后,就组织老师去把学生劝回来。在老师们的管理、引导下,宁理的学风有了很好的口碑,家长都愿意把学生送到宁理来,我们的招生数量每年都有提升。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鼓励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有好几个社团的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其中有名广告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摄影社团,还在一次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学校注重学生的学业发展,学科竞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蔡明伦老师带的 ACM 团队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打出了名气,即使与许多名校同场比赛也毫不逊色。学校注重发展优秀学生入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当时我们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了“党员旗帜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这一工程还被团中央、教育部作为典型推广,成为浙江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俞蒙槐书记:前排左二

名城名校联合,喜结办学硕果

回顾我在宁理的四年,我们碰上了天时、地利、人和,依靠名城名校的联合办学的优势取得了宁理的顺利开学和快速发展。

第一是天时。学校的创办满足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宁波是国家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城市,是浙江省制造业发达的海港城市,经济繁荣,历史文化深厚,港口贸易、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特别发达。中小学教育水平高,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水平大学成为宁波发展的一个短板,宁波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浙江大学刚刚完成了四校联合,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重心放在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上,无法满足浙江省考生对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需求。在此之前,浙大与杭州市联合创办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这次又与宁波市政府合作创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名城名校联合办学,可谓珠联璧合。宁波市投入了8.4 亿元建设学校,宁波市委市政府将此项目列为一号工程、“交钥匙”工程。宁波市教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承担了校区建设等艰巨任务,协调解决了大量的具体困难,包括诸如临时借调面包车和招生咨询用的电话这些小事,还投入了 300 万元开办经费支持开学。市教委领导经常深入到学校,协调解决学校碰到的问题,为首届新生按时入学提供了条件。浙江大学调动了学校的资源,一是选派配备学院院级和主要部处的干部;二是建立了院系专业对口支持,帮助宁理建立系和专业的机制,由浙大派出相关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宁理对口系的系主任,相关专业派出教授担任宁理对口的专业责任教授,负责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师聘用等教学管理以及随后的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学校开学时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的工作也是由浙大知名教授负责的。

第二是地利。宁波市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发展环境。宁理以理工专业为主,满足了宁波工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宁波良好的中小学教育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生源。据统计,2001 年入学的学生中,宁波市范围的新生约占总学生数的 25%~30%,毕业后在宁波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 40% 多。宁波市为宁理学生的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第三是人和。这是任何事能办成的前提和基础。我在宁波的四年,是宁波和浙大协调得最好的时期之一,宁波和浙大的领导大力支持,相应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宁波市教委、浙大的组织部,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协调解决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从学校内部来说,虽然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但大家有一个共同信念和目标,就是不辜负宁波和浙大的期望,对得起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把宁理办起来,且办得一年比一年好。开创时期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加班加点都是家常便饭。记得宿舍刚刚交付的那天,连水都没有,还是我们几个同志自己找到水闸,放了很长时间的黄泥水才通的。而且蚊子成群,办公家具都没有,只能靠着窗台写字,举行开学典礼的室内体育馆还是武警部队帮忙搞的卫生。从杭州过来的同志碰到的困难更多。当时有一位同志刚从外地挂职回校,正在等待分配工作,宁理急需干部,就拉他到宁波来看一看。一到宁波,他就被大家拉着干活,脱不开身了。他留给我的印象很深,来的那天是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国发生“9·11”事件的那天,他一直到宁理新生报完到、开完学,国庆假期才回杭州家里。记得还有一次,我们星期五下班后回杭州,在杭州下高速时接到电话说星期六有领导来参观,我们回家吃了一顿饭,就连夜返回学校。休息日和节假日,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要轮流在学校值班,碰到恶劣天气,如大雾天高速公路封道,接送教师的交通车就只能走省道公路,司机一路都得集中精力、小心谨慎,本来晚上 9 点多可以到校的车子在后半夜才能到。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同志都非常关注,一直到车子平安到达才去休息。入学的新生,对学校的一些不足和困难也表现出很大的理解和支持。记得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联欢活动就是在精工实习车间举办的。我们自己搭舞台,乐器和音响设备都是租借的,节目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尽管条件简陋,晚会还是办得很成功。正是这种团结拼搏的精神氛围和共同的目标,使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使宁理不断成长发展,传承浙大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里还要说一下俞庆森院长。他是个实干家,宁理的起步和最初的发展,他是倾注了极大心血的。他懂教育、严要求,坚持高标准办学,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事必躬亲,严格把关,带领大家同心协力、艰苦创业。2004 年俞庆森院长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这既是对他个人的褒奖,也是对宁理发展的充分肯定。

宁理在办学中,始终坚持传承浙大的办学理念,始终注重传承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主要做法有:

一是调动浙大资源,建立对口建设和帮扶机制,由浙大相关学院和对口专业支援宁理的系和专业,派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师选聘,言传身教浙大的办学理念和传统。

二是派出部分骨干教师到宁理任教,帮助培养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是聘请浙大资深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教授担任首席主讲教授,他们向学生授课,组织队伍,培养青年教师。《光明日报》还发表过 20 多位名教授向本科生开基础课的报道。

四是聘请浙大相关专业的专家主导宁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在理工学科培养学生上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校舍得花钱建设电子工程、化工原理等实验室,其水平甚至高于当时浙大相应的实验室的水平。

五是要求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开通申报科学基金的渠道。学校认为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了解学科前沿。了解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体现,也能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就业提供帮助。学校从无到有,2004 年学校到款科研经费已突破了 1000 万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六是抓好教风和学风建设,严格学籍管理,做好育人工作,开展好社团活动,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学生把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时间交给了学校,学校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才,不仅要教他们知识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

各级领导对宁理作为名城名校合作、按新机制办学的新建院校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2002 年 10 月,刚到浙江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就到宁理调研,他关心学校的发展,为学校发展指导把脉。记得那个时候,来宁理调研视察的领导同志很多,有李长春、俞正声、李岚清等,来宁波调研视察的领导同志几乎必来宁理。领导的视察和关心,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办好宁理的决心和信心。

俞蒙槐书记:后排左二

展望未来,宁理一定会更好

2001 至 2005 年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初创期,在宁波市和浙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迎接和送走了首届入学的 1400 余名同学。经过四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校学生总数超过了一万人,具有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等办学层次,教职工人数有 600 人左右,教师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基本建成,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建立完善了。作为初创团队的一员,我为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而深感荣幸,但也有遗憾。学校在后续的发展中,在一届届班子的带领下,在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办学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近,又完成了转设,实现了我们一直想做但未能做到的事。祝愿宁理能继续发扬名城名校联合办学的优势,早日实现“省内一流、全国百强”的目标!

采写记录整理/ 许佳燕 林冰怡 殷吉梅 谢婷婷 马利文

俞蒙槐

生于1940年,浙江新昌人,教授。1959年考入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64年本科毕业,留校从事计算机及应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历任原浙江大学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化工系总支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1年至2005年7月出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首任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