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在云南警官学院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云南省法学会、云南警官学院发起并主办,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协办。此次论坛主题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法治研究”,聚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下的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法治化问题。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等多个领域的50位嘉宾出席本次论坛。
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网络与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启新讲座教授、网络空间治理与数字经济法治(长三角)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王春晖教授受邀出席本届论坛,并作《构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制度性话语权的思考》的主旨演讲。

王春晖教授结合参加联合国国际电联和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多边条约审议的经历,就构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制度性话语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强化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需要在政治、经济、法治、科技、信息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其中最关键的是推进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法治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制度性变革。
王春晖教授说,从新冠疫情全球防治看,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的努力,认为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应当利用在新冠疫情防治领域的先进治理体系和智慧,构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制度性话语权。王春晖教授对国际公共卫生安全话语权的内涵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定义:一是国家对公共卫生安全或重大国际公共安全事件的定义权;二是国家对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三是国家对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是与非的评判权。
王春晖教授认为,旧有的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结构及其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国际新趋势下公共卫生安全发展的客观需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治理正处于转型关键期。中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构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进程中,全面展示和塑造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结构中的大国形象,从构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话语权体系入手,尤其是加强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建设。这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和迫切的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战略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