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破圈了!“00后”大学生历时8个月“重塑”河姆渡文化

时间:2024年01月17日    编辑:宣传部    来源:甬派客户端     浏览次数:

一群大学生花费半年多时间,投入到河姆渡文化基因解码与数字化创新中,脑洞大开创作一系列作品,让距今约8000年前的史前文明在“00后”中破圈传播。

微信图片_20240117105940.jpg

展示现场。

1月16日下午,凝结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数字文化创新班50余名师生智慧的首届河姆渡文化创新展举行。

之所以称为“创新展”,因为除了文创作品,还有包含河姆渡文化元素的动漫、网络游戏、沉浸式桌游和H5作品等。

记者现场观察,此次展示主打“跨学科融合”。师生在提炼河姆渡文化“基因图谱”后,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设计赋能,让河姆渡文化像“繁花”一样呈现“盛景”。

微信图片_20240117105924.jpg

跨学科“重塑”宁波文化

从文物雪糕到考古盲盒,从手办玩偶到数字藏品,考古热、博物馆热成潮流。

在宁波,河姆渡文化,离我们很近,似乎又很远。

之前,这群大学生从课本中了解河姆渡文化,提及“河姆渡”脑海中闪现出“长江流域”“稻米文化”“新石器时代”等遥远又陌生的词汇。他们对河姆渡缺少形象化感知,这意味着他们对河姆渡文化并不“亲近”。

2022年9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依托学校数字文化创新中心设立“数创班”,这也是该校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传媒与法学院、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联合建设,挑选计算机技术、网络与新媒体、设计专业的学生组成,师生合力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解码,促进文化数据化,使优秀文化成为可流通的文化数据(要素),赋能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117105929.jpg

河姆渡,最能代表宁波历史。

宁波市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也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数字文化创新中心承建,“数创班”也正是依托中心实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这群“00后”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翻阅河姆渡文化知识图谱后,走进河姆渡遗址,看到“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猪纹陶钵等工艺品,置身于古代先民搭建的干栏式建筑遗存中,他们有了兴趣。

2023年暑期,他们又实地探访了田螺山、井头山遗址,对河姆渡文化体系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便着手对河姆渡文化符号进行“再生创造”。

河姆渡在“00后”破圈

一直与“代码”为伴的“理工男”顾天奇,参与这个项目后,成了“河粉”(河姆渡文化的粉丝)。讲起“双鸟朝阳”、讲起先民生活,滔滔不绝。

微信图片_20240117105933.jpg

展示现场。

顾天奇学的是计算机技术,石圳洒学的是新闻学,几个不同专业的小伙伴灵感碰撞,利用各自专业优势,设计了系列数字文化产品:河姆渡H5互动产品、“找不同”小游戏,以及河姆渡文物IP等。

“‘00后’喜欢呆萌可爱,我们从河姆渡遗址中的人面形釜支脚、龟形刻纹陶盉、塑形陶塑等生活器具中设计出可爱的IP形象。这些IP能用到马克杯、雨伞、衣服、帽子等许多产品中,我们还把河姆渡文化IP形象,做成了在线小游戏。”顾天奇说。

桌游作品。

新闻专业大三学生施晓宇是首届“数创班”班长。“数创班”学时一年,课程包括数字文化传播、数字文化设计、数字文化技术等。“之前我理解的传播就是摄影与写作,数创班开阔了我的眼界。我现在会用爬虫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找资料,我还学会了建模,能帮我把创意落地成数媒产品。”施晓宇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河姆渡文化IP经过艺术加工与设计,延伸出千变万化的文创元素,应用在马克杯、钱包、扇子等产品中。这些蕴含独特文化符号、饱含情感要素的产品符合时下年轻人的消费潮流。

“今天到场的专家老师,看中好几款文创产品,希望能量产。”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博士、策展人马啉说。

记者了解到,“数创班”所依托的浙大宁理数字文化创新中心以前沿数字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把宁波特色优秀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创新发展。2023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上,该校创作的两件数字作品展出。

微信图片_20240117105946.jpg

“接下来,我们还将带领师生围绕阳明文化、海丝文化等,提取文化符号,挖掘情感要素,制作文化基因图谱库,作为文化产业基础性工作,应用到时尚产业和工业生产中。”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副院长、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军伟说。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5a67410e4b03daba802035e&type=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