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3月1日,扬州大学扬州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首届理事会2025年常务理事会暨战略咨询委员会会议召开。嘉宾云集,群贤毕至,共话绿色低碳发展,一幅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成果喜人 为绿色发展夯实科技“硬支撑”
绿色转型,“碳”路未来。过去的一年,扬州大学扬州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在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8400平方米的功能完善的科研平台已完成建设,产出73篇研究论文、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2件,初步建设起一支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年龄梯度合理、人员结构稳定、富有创新性的人才队伍。
“中心的基础建设是过去一年里我们投入精力最多,也是最为关键的工作。”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宁教授表示,目前中心已完成光伏研发平台、宽温阈储能技术研发试验平台及中试线、综合能源系统研发平台、碳咨询服务平台、公共测试平台等基础项目建设,并与友好单位围绕光伏、绿氢、新能源装备等领域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共建了一系列创新联合体。“中心还全力支持培养卓越工程师等行业紧缺人才,利用学校和中心平台,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72名;与隆基、晶科、晶澳、中集制氢等企业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12人;依托扬州大学开设新能源微专业,培养复合型交叉人才100余人。”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2024年,中心围绕“双碳”领域,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经开区的晶澳、阿特斯、中集等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
据悉,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攻关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15件,与7家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目前,中心硬件设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满足先进技术开发,具备完成光储产业从新器件、新技术的原型开发到产业化中试生产的完整过程的能力,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共议新机 打造服务长三角“碳中和”创新平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会场内,远道而来的中心战略咨询委员会嘉宾们真挚坦诚地围坐在一起,共此青绿,共议新机,共谋发展,凝聚绿色发展合力,为扬州的绿色发展之路建言献策。
“我已是第三次来扬州参加中心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苏萍满怀笑意,厚重的眼镜片后是难掩的欣喜与振奋。他表示,研究中心要靠实干、抓实效、扩大影响力,加快吸引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支撑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力推动扬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们要更加重视新能源技术系统研发,并在碳核算、碳管理上努力做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方面提出建议,研究中心可以为企业提供碳足迹服务,直观地量化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紧盯国家、省市政策,助力地方全面推进建设“零碳园区”。
当下,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批以绿色、智能、融合为特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也为助力工业领域碳中和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陈勇建议,研究中心聚焦光伏技术、氢能技术、储能技术和智能技术,要与AI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绿色革命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赋能绿色发展。
机制再完善、重点更聚焦、自我造血多关注,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校长、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德仁给研究中心的三个真挚建议。“在机制上要更多考虑到产业转化的需求,有长久规划做支撑;在研究重点上要在扬州光伏产业等特色领域重点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为扬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有力的重要支撑。”杨德仁说。
逐“绿”行,赢未来。丁建宁教授在谈及中心未来发展时表示,2025年,中心将持续关注国家、省市重点支持方向,深耕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及碳咨询领域,结合扬州地方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服务、人才引培、成果转化等工作,力争将中心建设为服务扬州乃至长三角区域的“碳中和”创新平台。
生态优先 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碳”路先行,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场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扬州经开区以实际行动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2024年9月,获批江苏省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同时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建成中集、海信、永丰余、阿波罗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亚普、晶澳、通利、润扬等省级绿色工厂8家;晶澳科技(晶山)园区通过中国节能协会认证,建成全市第一家零碳工厂。
绿色低碳转型厚积成势,发展“含绿量”持续增加。过去的一年,经开区共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8个,二电厂、国信等能源企业积极推进锅炉改造项目,规上工业企业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覆盖率达30%以上。2024年7月,国控零碳办公园区光储充停项目并网暨经开区“能碳大脑”正式上线启动,年均节约燃煤268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0吨,以及配套200KWh储能应用场景。
厚植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2024年,经开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381亿元,作为主导产业,新能源产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9.7%,实现规上产值近500亿元。
“我们将紧紧把握‘双碳’目标机遇,重点瞄准晶硅光伏、储能电池、风电装备和氢能四大领域,通过引进光伏龙头企业、启动重大产业项目,持续拉长增粗产业链条,不断将新能源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研究中心理事长胡春风表示,研究中心作为我市在“双碳”领域的重要创新平台,肩负着推动新能源技术突破、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未来,经开区还将继续加大对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创建、重点研发项目的承接,推动中心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全力打造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全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