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文化特派员,山海之间“种文化”

时间:2025年03月28日    编辑:宣传部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浏览次数:

记者 马振 徐树国 通讯员 张苏侠

“两会春风拂面来,普惠民生暖心怀……”3月24日,丹西街道珠水溪村人头攒动,在虚堂故里民俗文化周活动理论宣讲区,接地气的“唱新闻”引来不少村民围观鼓掌。

县级文化特派员、县传媒中心记者郑丽敏带着“娘家后援团”,通过文艺宣讲、一图速览、现场问答等形式,结合传统非遗表演与现代新闻传播,将两会“好声音”传达到基层一线。

以文润村、以文惠民,用文化点亮乡村。去年6月以来,来自省、市、县的18名文化特派员奔赴象山各结对村,联动各方资源,积极发挥传思想、送服务、促善治、续文脉、兴产业、展形象等作用,不断播撒“文化种子”,赋能半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挖宝”梳文脉

“柴溪村依山傍海,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梳理挖掘,全力打造‘千年古韵·山海柴溪’品牌。”近日,派驻西周镇柴溪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王彬正忙着走访调研、整理资料,为村史馆的打造做准备。

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离不开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唤醒。王彬是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一直致力于研究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去年一到柴溪村,他就忙着翻阅村志,走访村中老人,听他们口述历史,用文字和影像记录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让文化根脉得以传承延续。”王彬介绍,根据前期调研,今后将重点围绕文脉赓续、文化传承、文艺赋能三方面开展工作,以激活乡村文化的内在生命力。目前,在王彬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柴溪村口文化公园已竣工,村庄整体文化标识体系基本成型,村史馆的布展和功能设计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多元化文化需求更加旺盛的今天,人们对挖掘提炼弘扬地域优秀文化更加期待。而文化特派员正是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的专门人才。他们通过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阵地提升、文化产业帮扶、文化人才培养与指导等文化建设工作,更好保护传承乡土文脉,创新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新时代文化成果。

在象山,除了省级特派员王彬着力打造“千年古韵·山海柴溪”,挖掘弘扬西周竹文化,市级文化特派员林华奇则专注于打造石浦镇东门渔村的“渔文化”生态圈,县级文化特派员吴健计划将涂茨镇钱仓村打造为象山首个以“茶文旅融合”为核心理念的旅游目的地……自2024年6月文化特派员工作全面开展以来,18名文化特派员已初步整理形成优质文化资源35个。文化特派员还联动各方,结合重阳、冬至、春节等传统节日,累计开展“情暖冬至,福满柴溪”“我们的村晚”“墨香迎春”“新禧年味村宴”活动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50场次,理论宣讲活动80余场次,组建20余支乡土文化队伍,开展片区联谊文化活动250余场次,使优质文化资源直通基层。

四方联动赋新能

发挥宁波图书馆资源优势,推动“青创书局”在花墙村落成开放;邀请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艺术专业师生团队,打造“青春”花墙主街墙绘;链接各方资源,组织小记者赴花墙村开展“渔文化”研学游,策划推进“青衿”少儿主题书房建设……市级文化特派员、宁波图书馆办公室主任何东凝入驻茅洋乡花墙村后,一直来回奔波,为村里拉资源、出点子,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

文化特派员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背后站着众人拾薪的“后援团”,有着资源共享的“朋友圈”。象山在实行县、镇乡(街道)、村、特派员四方联动的基础上,为文化特派员建强“娘家后援团”和“专家帮帮团”,通过走亲结对、活动联办等形式,推动各方资源共享。

市级文化特派员、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教师侯丽娜进驻墙头镇溪里方村后,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高质量打造溪里方村“乡村美育非遗基地”“海洋康养文旅阵地”和“村游文化数字高地”。“有了学校这个强大的‘后援团’,我干事有底气有信心。”侯丽娜说,去年以来举办国风游园会、中医药养生夜市等系列活动,也给村子增加了人气,带来了效益。

此外,市级文化特派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副院长王军伟调动各方资源,策划以新桥镇“上盘村”命名的微短剧大赛,发动青年学子参加,为村庄带来新“流量”。县级文化特派员、宁波财经学院影视制作系主任李华春把课堂搬到乡村田野,带领学生到驻点的泗洲头镇墩岙村采风拍摄,为村子拍摄形象宣传片、制作影像志,在广袤田野播下艺术的“种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图书馆、宁波报业集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等单位已深入特派员派驻地开展调研、组织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次,形成帮扶方案12个。各级文化特派员整合政府机关、社会组织、文艺团体的资源,梳理非遗文化、渔文化等内容,初步构建象山优质文化资源服务大平台。

创新探索促振兴

今年是首批文化特派员选派服务工作的关键时期,也是重点文化项目落地的重要阶段。根据上个月全省文化特派员工作年度推进会要求,文化特派员要更加注重在“知冷暖”中惠及群众,在“知长短”中统筹资源,在“知供需”中送好文化,在“知虚实”中落实项目,真正让群众有感、参与、受益、满意。

接下来的文化特派员工作如何推进?象山将持续探索开展“1234”工作法,即通过搭建一个优质文化资源平台,建强“娘家后援团”和“专家帮帮团”两个团队,抓牢需求、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建好片区工作站管理机制,实施“月会商、季交流、年展示”工作机制,建好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建立文化特派员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助力文化特派员因地制宜打造一地一品牌,不断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域推进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根据前阶段对基层文化发展需求的梳理,象山确定108个文化服务方向,形成一张全县文化发展需求清单,为特派员精准实施文化服务指明路径,推动文化资源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文化特派员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全县文化资源服务平台,把需求清单转化形成一张文化服务清单,建立清单完成时间表,推动文化服务从“粗放供给”到“精细定制”的转变。文化特派员结合项目实施情况,联结“娘家后援团”“专家帮帮团”以及驻点镇村的社会力量,推动文化项目实施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目前,已确定“千年古韵·山海柴溪-村史挖掘与村庄历史文化空间打造”“青遇山海·寻美花墙”“‘渔文化’生态圈打造”等18个各具特色、以点带面、辐射全县的重点文化项目,正有序推进中。

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8615836#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