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公共艺术如何解码本土文化?文化特派员黄小华对话市民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编辑:宣传部    来源:甬派客户端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50402160239.jpg

3月30日,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艺术家课堂”系列活动中展开。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宁波市文化特派员黄小华博士以《宁波城市公共艺术的场域精神建构:历史基因解码与未来价值重构》为题,为甬城市民带来了一场融合学术深度与本土情怀的文化盛宴。作为派驻宁海县力洋镇的文化特派员,他结合乡村文化赋能实践,为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讲座中,黄小华从1959年美国费城“百分比艺术法案”切入,指出公共艺术的核心在于“空间公共性、在地符号转译、社会参与界面、文化叙事编码”的有机结合。他特别强调,宁波拥有7000余年河姆渡文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以及阳明心学思想等丰富文化资源,这些构成了宁波公共艺术创作的“三维坐标系”。

黄小华创新性地运用社会学与建筑学理论,分析宁波公共艺术的实践案例。他以老外滩历史建筑群为例,称其“层积式保存”是历史场所与现代生活共生的典范;海曙区梁祝公园的《梁祝·化蝶》雕塑,则是传统文化符号向现代空间叙事转化的成功实践。

他还将公共艺术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传统雕塑作为权力象征,到工业时代固化集体记忆,再到当代构建多元对话空间,实现了从“单向宣教”到“文化生产”的转变。

结合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黄小华从经济、文化、社会、象征四个维度解析宁波公共艺术:港口与商贸元素是经济符号的视觉表达,天一阁与海上丝路承载文化对话功能,市民互动空间构建社会符号,阳明心学与现代精神的融合则形成象征符号。

在互动环节,黄小华分享了在宁海力洋镇的实践经验,指出乡村与城市空间重塑的差异:乡村更注重文化根脉延续与生态修复,城市则聚焦多元文化碰撞与未来场景营造。他提出,公共艺术项目需在前期考量居民需求与环境适配度,后期通过艺术审美、社交联结、情感体验等指标进行效果评估,让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市民的“文化记忆锚点”。

这场兼具理论高度与本土温度的讲座,不仅为宁波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历史与未来交织的思考框架,也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赋能带来了实操层面的启示,吸引了来自文化、设计、教育等领域的从业者及众多市民参与,现场互动热烈。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7ecef92e4b00c18c44f5b00&type=wx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