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在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童一村,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5年“青马工程”研学研讲活动火热进行。8小时的“特种兵式”蹲点调研,让该校“00 后”青马学员们深入乡村肌理,从实地考察、非遗体验,到交流研讨、创意输出,他们以脚步探索,用智慧为乡村振兴点燃新动能。
“青年+乡村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青年如何在乡村施展拳脚?”……活动伊始,一场热烈的圆桌论坛率先拉开帷幕,围绕非遗传承、农文旅融合、资源盘活以及青年创业等关键议题,多方观点在此交汇。童一村党支部副书记应春伟与农业社长史红辉详细介绍了村里在推动农文旅发展、扶持青年返乡创业方面的政策,热切期盼青年学子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90后返乡创业青年蔡钦分享了自己借助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的创业故事,总结出“流量吸引与政策结合”的宝贵实践经验。非遗传承人叶菊翠讲述金团麻糍的技艺传承与创新历程,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融合,开发多样口味产品,还通过电商拓宽销路,吸引外地游客体验非遗文化。鄞州区首批乡村CEO金丽娜以童一村“新村建设”“老街改造”为例,强调乡村是青年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呼吁青年抓住政策机遇,投身乡村实践。
就在这个充满思想碰撞的现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童一村共建的 “青马工程” 实践教育基地正式落地,为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搭建起坚实平台。青马学员代表黄旭峰发出乡村振兴青年行动倡议,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时代担当。
随后,学员们带着诸多思考,兵分四路,围绕非遗传承、生态文旅、资源盘活、青年创业四大方向在童一村展开深度调研。“糯米要蒸到‘弹牙’,松花粉得现采才香!”在童一村的老宅中,非遗传承人耐心地手把手教青马学员揉制金团麻糍。学员们不仅亲身参与,还以微纪录片记录下从糯米浸泡到木槌捶打的12道工序,深入探讨青年在非遗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学员们还走进九头山、海丝公园、天童老街等地,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密码。应春伟介绍,童一村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依托丰富的山水与历史文化资源,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守护生态的同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金丽娜也向学员们展示“两山”理念的实践案例,分享自己从跨界新农人成长为乡村职业经理人的经历,探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路径。返乡创业青年蔡钦的故事同样引发学员们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绕创业政策、流量运营等话题,深入交流青年在乡村的发展机遇。
“太厉害了!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做出这样的成果!”当天傍晚,各小组以多样形式展示成果,赢得了阵阵赞叹。非遗传承组提出“非遗 IP 化运营”“技艺短视频传播”等创意方案,助力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生态文旅组规划出一条特色农文旅研学线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资源活化组针对废弃电影院设计改造方案,提出“青年 + 村民”共建的青年提案;青年创业组整合村庄资源、返乡创业政策及案例,精心编写了《青年乡村创业指南》。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学研讲,让青年学子能够‘蹲下来’,真正地走进乡村,和不同行业的人去对话,将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想凝练成青年创意提案,用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拓展乡村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建设,为浙江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047793394310161438&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106f8cbbac0a884420003&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504779339431016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