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响客户端:校企联招博士后,破解产研“两张皮”难题

时间:2025年05月19日    编辑:宣传部    来源:鄞响客户端     浏览次数:

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5年校企联招博士后工作启动,均胜电子、中淳高科、圣龙集团等13家宁波市企业参与其中,来自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10余位博士正在对接面试中。2024年4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宁波市率先开展博士后培养创新试点,并被列入宁波教科人一体化改革重点工作。目前已有6位博士后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多位博士即将进站。

这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新”在哪里?解决了企业科技创新急需人才的哪些难点和堵点?记者深入学校、企业采访。

如何招收、培养?

今年即将从江南大学博士毕业的王宏看到校企联招博士后信息后,赶来宁波应聘面试。“就读博士期间,我已发表权威期刊论文7篇、与导师共同获得4项发明专利,希望通过校企联培博士后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产业经验。”他说。

校企联招博士后的基本条件是“原则上为应届优秀博士毕业生或者毕业不超过3年的往届优秀博士毕业生”以及“年龄在33周岁及以下,愿意从事全职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求博士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博士后培养采取学校合作导师、企业合作导师、博士后工作站依托高校流动站合作导师“三位一体”导师制。

图为博士后“揭榜领题”。

学校校企联招博士后工作负责人苏衍宝表示,“预留编制在高校、全职服务在企业”可以说是校企联招博士后的一个最大亮点,博士后由校企联合招引、联合培养、联合留用,身份关系和社保放到企业,全过程在企业开展研究。学校还与符合条件的博士后签订引进意向协议,博士后出站愿意来校的,就可聘为专任教师,进入宁波市事业编制。

与此同时,博士后的薪酬待遇、配套补助、发展支持也都一并跟上: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35-60万元/年,同时叠加享受地方高层次人才租房补贴;出站留甬可享受最高60万元补助;出站后愿意来校的,提供不低于105万元的留甬补助及购房补贴(含地方补助),同时科研启动费在原基础上上浮50%。在站期间产生的有效业绩,可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聘岗的有效业绩;达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条件的优先聘任等。

如何疏堵、解难?

目前,浙大宁理已与长阳科技、均胜电子等近20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博士后培养基地,预计2025年底校企联培博士后将达20余人;目前博士后入站时间最长的已近一年。

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的曾赫男以联培博士后身份进入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重点攻克汽车智能化系统,并参与企业新一代产品研发;同时,他还与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Neurocomputing》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图为曾赫男(白衫衣)和团队成员研讨企业技术攻关项目。

均胜电子人力资源经理谢炜表示,曾赫男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以来,深度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和企业战略产品规划中来,参与的某汽车电子智能化项目成功获批财政专项支持。

“过去许多高校博士只在企业兼职,时间短且不固定,很难深入参与并支持企业创新,而且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全职优秀博士又存在一定难度,校企联招博士后的方式,博士个人全职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可以为企业产出真正的效益,同时,也增加了博士个人对于产业的认知和理解企业真实的技术创新的需求,有利于之后在高校更好的科研和教学。”谢炜表示。

“联招博士后以‘企业出题—高校配题—人才选题’为路径,博士后的科研强项与企业要解决的技术攻关需求高度匹配,博士后进站后全职在企业开展工作,这样的无缝衔接为企业研发提供了高效有力的人才支撑。”乐歌人力资源总监叶敏说。

图为基地授牌。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推动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博士后是高校教师和企业研发骨干的重要来源。业内人士认为,校企联招博士后能够“预留编制”,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选择不再“两难”,出站后既可以继续在企业工作,也可以进高校工作,进入事业编。高校青年教师虽然学科基础好但缺乏产业经验,对行业发展缺乏感性认知,而博士后参与过企业一线科研创新,掌握了大量前沿科技信息,能继续参与高校科研工作,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也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联招博士后最终是为能更好地吸引国内高水平大学博士来宁波来工作、安居,为宁波留住高层次人才。

如何深入、共享?

“校企联招博士后是企业和高校的一场双向奔赴,高校重在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企业重在创造经济价值,需要高层次研发骨干人才,有着天然的合作契机。”苏衍宝说,双方正在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内涵,开展校企全方位人才交流共享。

学校聘请博士后所在企业合作导师来校任“产业教授”、推荐学校合作导师到企业任“科技副总”,这样的双向合作已经成为常态。浙大宁理25名教师被选派为宁波市“科技副总”,助力企业科研创新攻关,学校科技副总选派数量也在宁波市本科高校中位居第一,而且辐射均匀,包括鄞州、镇海、奉化等8个区县范围内企业。同时,合作企业的5位企业家到浙大宁理担任“产业教授”,逐步形成了“产业教授”“科技副总”“联培博士后”三位一体的校企人才交流共享协同推进新机制。

图为受聘为浙大宁理产业教授的长阳科技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周玉波在学校做学术报告。

双方还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培博士后工作内涵,依托博士后校企双重身份、“三位一体”合作导师,积极推动校企党建联建一个平台、联合申报一次国家级项目、开发一个产教融合项目、攻关一个行业企业共性难题、新建一个实习实践基地等。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人事处处长林承亮认为,在校企联招博士后工作的基础上,促使“产业教授”“科技副总”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最大限度畅通了校企人才共享通道,把双方深度绑定,让校企人才交流合作更紧密、更默契、更充分,最终实现高校为企业输出更多人才,更多成果转化在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