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年度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复兴路上的新大众文艺”主题交流活动在广州成功举办

时间:2025年05月21日    编辑:宣传部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浏览次数:

为搭建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交流平台,共同为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2024年4月7日,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合作机制在青岛建立。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等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在青共话合作赋能,共谋创新发展,开启交流合作新篇章。

2025年5月17日,由广州市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复兴路上的新大众文艺”学术交流活动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原二级巡视员梁少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东,青岛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单伟,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江飞,以及部分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及特邀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民族复兴路上新时代文艺的多元变革与未来发展、新大众文艺的历史脉络与最新发展、对文艺形态的塑造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活动通过学术交流、参观展览及文化考察等形式,共话文艺发展新路径。

学术交流:凝聚理论共识,探索文艺新声

上午9时30分,活动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10号厅拉开帷幕。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罗丽主持并介绍参加活动的嘉宾,回顾了两年前多地共同策划建立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合作机制,期待与各副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为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吴碧致欢迎辞,向参加活动的的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致意,肯定了广州市评论家协会的工作成效,强调副省级城市作为区域文化辐射中心的重要性,指出建立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合作机制具有推动跨区域协会交流合作、探索资源共享的双重意义,希望能借智聚力推动广州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跨区域协作促进新时代文艺评论繁荣。

学术交流环节由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主持,各位知名专家学者聚焦新大众文艺的时代内涵、传播方式、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新变化展开交流。

广东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原二级巡视员梁少锋指出,在数字技术驱动下,新大众文艺正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基因的现代性重构,重塑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技术平权催生了短视频、AI创作、元宇宙艺术等新范式,打破了专业壁垒,使非遗活化、诗词竞技化等文化混搭实验成为可能;草根创作者崛起构建全民共创生态,将“劳动者的史诗”推向主流;传统文化通过数字载体实现动态重生,敦煌飞天元宇宙化、游戏《原神》建筑美学印证传统基因的进化逻辑。新大众文艺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新路径,在科技与人文的共舞中,古老文明正以创新姿态实现重生,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当代生命力。

广东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东强调新大众文艺的核心在于以年轻受众为中心,通过精准市场定位、创新表达形式与强互动性重塑文艺生态。以上海为例,音乐剧《锦衣卫》等作品以双男主设定、高潮迭起的情节和青春化审美吸引了众多年轻女性观众,实现剧场座无虚席的盛况;小剧场、弹幕等新型互动模式则打破传统观演关系,让接受者同时成为创作者。这种文艺实践表明,新大众文艺需摒弃单向说教,立足年轻人精神需求,融合科技、市场与多元艺术形式,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观众参与中构建双向奔赴的文艺新场景,为传统文艺注入时代活力。

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江飞指出新大众文艺是数智时代文艺发展的创新形态,通过“三变”重构了当代文艺生态:其一是创作主体从专业作家转向平民化大众,跨界创作者与素人写作者依托新媒体突破传统壁垒,以生活化视角实现创作民主化;其二是生产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转向数智媒介深度融合,生成式AI工具与多模态表达催生人机协作的智能传播模式,推动文艺进入深度媒介化社会;其三是文艺形态从宏大叙事转向微小叙事,聚焦个体生命与日常情感。尽管存在流量至上、同质化等问题,但通过专业与大众创作的互动引导,新大众文艺正塑造着更具包容性与创新力的文艺共同体,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实践路径。

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成都文联副主席陈荣以自身从核工业人成长为文艺工作者的经历,阐释了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谈及成都市对于推动文艺工作发展的宝贵经验,如注重团结“文艺两新”力量,挖掘基层创作者,推动文艺评论进社区、进校园,既强调服务中心大局的引领性,又保持与青年群体的共情对话,让文艺工作者在“家”的归属感中创作精品,最终实现文艺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引领审美的时代使命。

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任茹文结合自身高校研究与基层实践的双重经验,指出新大众文艺需突破学术话语的滞后性,主动融入社会现实。从赵树理“文摊艺术”的通俗化实践到《白毛女》的广场效应,历史经验揭示了文艺与政策、群众互动的本质;而当代宁波“艺术乡建”则展现了通过民营美术馆、驻村艺术家等形式,将职业艺术创作与公共教育有机融合。这种双向建构既延续了文艺服务人民的传统,又在技术平权时代重构艺术创作逻辑——既需打破创作者身份壁垒,吸纳多元主体参与,也要求职业艺术家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将专业创作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生活美学。新大众文艺因此成为连接历史基因与未来场景的精神纽带,既承载地域文化资源,又为现代化转型提供内生动力。

杭州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杨宇全提出新大众文艺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根植于传统文化又融合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及短视频等新兴技术,催生出网络文学、短视频等多元文艺形态,呈现出“人人皆可创作”的全民参与特质。这一文艺浪潮以人民为中心,既承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化价值的使命,也面临短平快、流量裹挟等挑战。文艺评论工作者需摒弃空谈,以“及物性”介入创作一线,通过建设性批评与创作者互动,在“浇花浇水”与“挑刺捉虫”中引导其健康发展,使新大众文艺既保持鲜活生动的群众基础,又能成为赓续文化根脉、树立时代形象的重要载体,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态平衡。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爱成通过百年历史脉络揭示中国大众文艺的演进轨迹,将其划分为六个关键阶段——从白话文运动到革命文学转向,经延安文艺制度化实践,直至新时代提出的“新大众文艺”概念,既承续了人民本位的传统,又回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文艺实践,显示出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动态张力。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青岛市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邹威特表示新大众文艺是信息时代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显著趋势,其核心在于专业性与大众性的深度融合。随着知识壁垒的消解,跨界创作者如刘慈欣与现象级作品如《哪吒》的涌现,印证了文艺创作主体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转型。未来文艺发展需立足专业深度与大众参与的双向赋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打破艺术形态边界,在严肃性与市场性之间探索新平衡,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精神与社会影响力的文艺创作新格局。

厦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厦门市宣传文化中心干部蔡凝香认为新大众文艺在个人创作维度上唤起了一种敬畏感——面对文化话语权再分配与信息洪流的双重冲击,创作者需警惕为生产而生产的惯性;而在社会维度上,它作为经济、技术等多重因素交织的时代产物,本质上是对当代中国生活的立体标刻,既通过新媒介与人工智能工具展现出区别于他国的文化肌理,又将成为未来回望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承载着本土经验与世界对话、历史记忆与未来接轨的双重价值。

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吴晓君指出新大众文艺是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由全民参与创作的新型文化形态,其核心在于技术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它打破专业壁垒,让普通大众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低门槛媒介,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转化为文学、短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如“沂蒙二姐”的乡土诗歌、“导演小策”的市井微剧,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真实肌理。然而,新大众文艺创造也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部分作品沉溺于“爽感”制造导致内容空心化,另一方面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正侵蚀文艺创作的社会价值。这种全民参与的文艺民主化进程,既是数字文明对传统文化的重构,也是大众精神诉求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的时代映照。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罗丽以戏曲为例,阐释了新大众文艺浪潮以数字技术为引擎,重构了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连接方式,推动戏曲实现“数字身段”的现代转型。通过短视频裂变传播、沉浸式剧场革新、直播互动下沉基层等多元路径,戏曲突破时空与代际壁垒,在Z世代二次创作与银发群体云端共赏的双向奔赴中,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动态文化生态。技术赋能不仅让戏曲从舞台程式转向虚拟现实交融的“视觉奇观”,更通过创作权下沉、观演关系重塑,使艺术回归生活现场,印证了传统文化正以数字化传播重构其大众性本质,在保留艺术内核的同时,搭建起贯通历史与现实、精英与大众的文化桥梁,展现出传统文艺在数字时代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活动期间,还邀请了部分参加活动的嘉宾穿插录制短视频,以“2分钟观点分享”的形式,向社会传递文艺评论的多元声音。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副院长刘茉琳在学术总结中指出,新时代大众文艺主要聚焦“新”的动态性与“大众”的当代重构,大家从理论辨析与实践路径双重角度切入,一方面强调技术赋能对文艺生态的革新意义,一方面深入探讨“大众”内涵的流变,强调了真正的大众性不在于形式雅俗,而在于能否以审美力量唤起跨圈层的情感共鸣,新时代大众文艺需扎根人民需求,融合传统与创新,为文化复兴注入活力。

文化考察:触摸历史脉络,共启文艺新篇

下午,各位专家学者集体参观了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复兴路上的广州文艺”特展及“无限生长”——GAS插画展。“复兴路上的广州文艺”通过影像、文献与实物,全景式呈现广州文艺发展历程,而“无限生长”——GAS插画展以策展和活动的双重维度,共同构筑一场传承与创新碰撞、多元文化交融的视觉盛宴。随后,参加活动的嘉宾一行前往高剑父纪念馆及春睡画院,在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的讲解下,深入了解岭南画派的历史贡献,感悟艺术精神在复兴语境下的传承意义。

跨域联动:搭建协作平台,共筑文艺高地

此次在广州举办的主题交流活动,汇聚了深圳、杭州、青岛、成都、宁波、厦门、武汉等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旨在响应去年于青岛建立的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合作机制,搭建跨区域对话平台,推动文艺评论与创作实践深度融合,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思想引领。作为2025年副省级城市文艺评论界的重要举措,本次活动以学术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彰显了文艺工作者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使命担当,也为新时代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9119972#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