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浙大宁理实践团:在大运河遗址的肌理中,读懂流淌的历史

时间:2025年07月09日    编辑:宣传部    来源:潮新闻     浏览次数:

2025 年 7 月 1 日,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组建的 “流动文化印记 — 大运河宁波段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践” 团队,前往宁波市的水则碑和永丰库遗址,开展了一场深入探寻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挖掘大运河宁波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推动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当日上午,团队抵达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的水则碑。水则碑始建于宋宝祐间(1253 - 1258),明清两代续修,现存大部分石亭建筑为清道光时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 “平” 字碑。它利用平水的原理,通过观察 “平” 字在水中的出没情况,来统一调度城外诸楔闸的启闭,以达到体察灾情、预防洪涝灾害的目的,是我国城市古水利遗存中仅有的实例,对于研究水利发展史以及城市排涝防洪水利工程具有特殊意义。“流动文化印记 — 大运河宁波段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践” 团队成员通过使用软尺测量碑体尺寸、运用相机多角度拍摄碑身文字雕刻、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碑体构造细节等方式,对水则碑构造进行细致观察,同时就石碑水位对应原理、建造修缮历史、水利调度机制等问题,向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咨询,并认真记录解答内容,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与历史背景。

实践团了解了水则碑的历史

随后,团队前往位于中山西路北侧唐宋子城遗址内的永丰库遗址。永丰库前生为南宋 “常平仓”,元朝时改为 “永丰库”,明朝又更名为宏济库。2001 年 9 月和 2002 年 3 月,相关部门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规模较大,南北长 120 米,东西宽 80 米,总建筑面积 9600 平方米,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遗存有与之相关的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众多遗迹,出土可复原各类文物 800 余件。它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古代大型仓库,也是中国宋元考古的一次突破,与 “海上丝绸之路” 有着密切联系。在永丰库遗址现场,“流动文化印记 — 大运河宁波段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践” 团队成员手持考察手册与测量工具,分组有序参观各个遗迹,通过观察出土文物的形制、测量遗址建筑基址的尺寸、对照历史文献资料等方式,深入探究该遗址从南宋 “常平仓” 到元朝 “永丰库”、明朝 “宏济库” 的功能演变过程,并围绕甬道、庭院、排水明沟等遗迹的布局展开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宁波在宋元时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历史地位的认识。

实践团了解永丰库遗址

通过此次对水则碑和永丰库遗址的实地考察,“流动文化印记 — 大运河宁波段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践” 团队收集了大量关于大运河宁波段文化遗产的一手资料,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宣传大运河宁波段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围绕大运河宁波段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挖掘和传播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助力推动大运河宁波段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原文链接:https://tidenews.com.cn/tmh_news.html?id=686e2113b2237000014ad182#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