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走进村庄社区触摸时代巨变

时间:2009年05月23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又一年暑假即将到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的100余名大一学生将踏上“行走新闻”的旅途,用他们年轻但充满激情的眼光,感受中国农村30年的变化。

  自2007年暑假开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每年都有100余名大一学生走出“象牙塔”,到农村、社区去观察、聆听普通人的故事,感受村庄30年的变化。后来,这群大学生的暑期实践作品汇编成《行走的新闻———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2007年)和《宁波:30个社区的30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行走的新闻”2008年度实践报告(社区卷)》予以出版。在这两本揭示时代巨变的书籍背后,是200余名大学生对宁波农村鲜活的感受与思考。

  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行走的新闻”将以“宁波:60个公民的60年”为主题,记录宁波6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这将是一次具有独特意义的暑期实践,一次带着鲜明主题的行走。

  记者 章萍

  初衷 让80后走向基层感受基层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副院长刘建民,是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与策划者,他说:“越接近基层就越接近真理,当时就想让这些大一的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看看基层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也希望他们在行走中捕捉新闻、感知社会。”

  刘建民说,去年是改革开放30年。过去的30年,在80后出生的孩子脑子里基本没有概念。老师们都认为,如果想了解改革开放30年、了解社会的巨大改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农村、下社区,“沉下去”感受变化。“我们挑选村庄都是随机的,这样比较有真实感。”

  “我们的孩子,或许在采访上还不够老到、写作上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个孩子的态度都非常端正,他们每个人都是做足了准备,带着厚厚的资料前往的。他们感情淳朴,用简朴的文字叙述了最真实的画面,表达了最真实的情感!”刘建民深有感触地介绍。

  声音

  每个地方都有一部发展史

  走出校门,他们不再是学生,而是一位记者,他们用心聆听来自基层老百姓的声音,随着他们的深入了解,他们逐渐发现每个村庄、每个社区都有一部发展史。

  行走学生 沙华美

  采访地点 江东王隘社区

  我采访的地点是江东王隘社区,社区里安装了现代化的电子监控设备,还有社区志愿者定时巡逻,维护人们的安定与和谐。此外,社区的小吃店、理发店、杂货店一应俱全,不出家门就可买到想要的东西;地面都用水泥浇得平平整整,只需10分钟的公交车程便可到宁波的购物天堂———天一广场。社区人的生活是越来越便利、越来越舒适,这是很多市民过去都没有想到的变化。与此同时,社区居民老龄化也困扰着王隘社区,但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种各样的文艺队逐渐开展起来,每个文艺队的活动都有着各自养生保健的功用。比如防止腰椎肩盘突出症的扭秧歌,防止肩椎炎的抖空竹、练腰鼓,防止关节炎的键步走……

  行走学生 沈晓飞

  采访地点 余姚子陵社区  

  通过采访社区的几位老人,我了解到,子陵这一带以前是城乡的交接处,一直处于村居混住的复杂局面,再加上当时是社区自治,并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一度出现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局面。2006年,余姚市政府拨款100万,对子陵社区进行封闭,即在社区的周围都围上围墙,设南门与北门两个门,并设置门卫、保安,进行统一规范的封闭式管理。这一措施实施后,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2008年1月起,社区的安全、卫生等一系列工作由物业公司接管,建设平安型社区工作走上了正规。后来,社区里自发组成了党员“夕阳红”志愿者巡逻队,每天轮流值班,常排成一列,在社区巡逻,他们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会出现在社区的每个角落。他们放弃安逸舒适的退休生活,义务投身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行列中,只为守护社区里的那份平和与安宁。如今,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子陵社区已初步建成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居民生活舒适便利、文体活动丰富的平安型社区。

  行走学生 吴泠亚

  采访地点 一城乡接合部社区  

  我采访的那个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者多于本地居民。但那里的人,生活十分快乐,对现状也非常满意。我采访完后,感慨万千,一直在想为什么这样的生活,他们的幸福感还会如此的强烈。对比他们的生活,我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的安逸和富裕了,但是却对这样的生活仍旧不满足,总是奢求这样或者那样的生活享受,忘记了生活的真谛其实是平淡和真实,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经验 “厚脸皮”是采访法宝

  既是“行走的新闻”,采访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07届新闻专业的吴蝶同学说:“采访实践中,除了热情接待的外,也有对我们不理不睬、不予配合的,也有冷言相向、敷衍了事的……但这就是真实的社会。”

  实践中,行走大学生们终于领悟“真诚”在与陌生人沟通中的重要,真切感受到“真诚”在降低对方“心理防线”中的作用。“不论对方态度如何,只要我们够坚定、够真诚,总能打动对方,获得其信任。”吴蝶总结经验说。

  农村出生的李飞燕,因为一直在城市长大,对农村的接触很少。她每去一户人家,村民都会拿出冰镇西瓜、杨梅干等食品热情招待。“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农村的生活,切身感受到村民们的质朴!”

  当然,更多的是困难,任依依至今对她暑假采访的过程印象深刻。她说:“到了居委会,才知道原来负责人去开会了,然后我们就找了居委会的书记了解情况。头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就吃了闭门羹,书记总是用‘这个不好说嘞’来搪塞我们,还让我们直接去找主任。我们顶着太阳在小区里逛来逛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找不到主任,居委会又不肯给我们提供那个关键人物的手机号码,实在难以联络,最后决定下午再过来。下午,我们一直打电话询问主任什么时候回来,打了数个电话之后,他们才肯告诉我们具体的时间。等到下午3点我们又赶往社区居委会,可能是‘居委会主任’有所顾忌,一次次打电话给居委会询问我们到底做什么的,而本人迟迟没有出现。我们很明确地告诉他来意后,他在4点半左右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放弃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只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老师曾教给我们一个法宝———厚脸皮!”巫客霞笑呵呵地说,“这招效果不错!”

  指导老师刘建民说,这些大学生很多都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在行走采访中,形形色色的人和物给了他们很多震撼。

  收获 锻炼了意志 提高了能力

  一个个村庄,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大多数在此之前连村名都没听说过。但大家对这样的一次实践机会非常珍惜,每个小组都在出发前上网查寻要去的村庄情况、路线,自己买汽车票,寻找晚上住宿的地方,自己找乡镇及村委会联系采访事项,这样的经历使他们有了第一次独立接触社会的机会。

  回忆起那段时光,蒋圆圆还是有点小激动:“当时,远途的采访活动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明白任务的艰巨,我知道直接要面对的不仅是专业上的问题和困难,还要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身体上的、心理上的,还有团队组织等各个方面……”

  “行走的新闻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增能的锻炼平台。它很能磨砺我们的意志和毅力,为了完满地完成这次采访任务,我们不得不顶着酷暑步行在社区里,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因为好的新闻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挖掘。在与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面对面交流时,我们几个显得不是很自然,因为我们觉得自己问的问题不是很有特色,所以一开始有点信心不足。但是在与之交流过程中,大概是由于对方的健谈,我们几个同学越来越自然,能够清楚地驾驭问题。”

  这是胡宸宸在牡丹社区实践后在总结中的真切感言。他还说,“借这次机会,我们也有幸接触到了社会各阶层、各岗位上的各种形态的人,让我们初步认识到社会的种种。也或多或少理解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趋势。”

  “行走的新闻让我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让我们有机会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第一次把理论用于实践,这对于我们以后的人生无疑是一笔巨大而又宝贵的财富。”这也是所有参与“行走的新闻”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共同体验。

  ●延伸阅读

  “行走的新闻”又将启程

  “行走的新闻” 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分院从2007年起开展的一项特色暑期实践活动。两年暑假中,新闻传播专业的200多名学生分赴宁波市11个县市区的33个村庄和35个社区,进行了新闻调研写作活动,通过调查乡村和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探寻他们发展的轨迹。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行走的新闻”也将继续迈开它前进的步伐。2009年暑假,“行走的新闻”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活动《宁波:60个公民的60年》实践团队将再一次出发。“我们将带着对新闻实践的执著,对宁波发展的期待,对祖国未来的信心深入社会,了解民情。” 同学吴蝶说。新华社记者 余靖静

  (据新华社杭州5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