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月云 黄小华
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深刻重塑产业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战略性产业,正加速向现代化高级形态跃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此进程中,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非遗传承、数字技术、产业融合等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中,文化特派员制度作为一种创新机制,正成为推动文化要素深度融入农业、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桥梁。宁波积极构建以文化特派员为纽带,促进文化、产业、文旅的深度融合,通过多方协同,将地域文化基因有效转化为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培育特色产业新形态,探索文化经济互促共进的乡村发展新路径。这一机制创新,在文化传承保护与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为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宁波样本”。
挖掘文化价值,提升产业效益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特派员在乡村实践中,系统性地开展文化符号的识别、提炼与传播工作,探索出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的有效路径,实现理论创新与乡村实践的有机结合。
奉化区对在地文化符号的识别与应用。文化特派员深入挖掘水蜜桃、民国老街、弥勒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的价值,通过策划举办水蜜桃文化节、弥勒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品牌溢价,带动了“民国风情”主题民宿等新业态的兴起,形成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农业品牌价值提升、地域特色IP塑造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效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建立了文化驱动产业升级的可持续机制。
宁海县的力洋酒业同样受益于文化赋能。针对企业提升文化品牌价值的需求,文化特派员团队帮助其梳理并强化“六必酒经”这一核心文化理念,突出“中华老字号”产品的独特文化价值与市场辨识度,同时引入电商专家资源,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营销转型,精准传递品牌文化,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未来,力洋酒业将依托力洋村的中国传统村落风貌与童诗文化资源,系统探索文化要素赋能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人才,激发内生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宁波着力构建新农人培育体系,文化特派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引导新农人群体重塑文化自信、提升技能、更新观念。注重唤醒新农人的乡土情怀,提升其对乡村文化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并帮助其掌握现代农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明确自身在乡村发展中的价值定位,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江北区鞍山村的实践展示了文化特派员如何激发人才活力。组织新农人参与创作融合个人故事与地方特色的艺术装置,深度参与公共空间改造,将创意能量注入本土文化的再创造过程。鄞州区姜山镇则通过搭建技能提升平台、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智能化、人才培育在地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结合,促进了农产品品牌的有效传播,深化了本土化新农人组织的内涵。文化特派员的介入,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又增强了从业者的归属感和创新活力,体现了宁波在推动人才与产业协同振兴上的智慧。
推动产业融合,优化发展生态
在文化赋能战略引领下,宁波的产业融合实践实现了从简单“文化贴牌”向深度“文化赋能”的转变,有效优化了产业发展生态。
北仑区春晓街道三山村创新运用文化内容驱动产业。创作《土豆之歌》等乡土曲艺节目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和营销,有效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转化率,构建起“文化创作—数字传播—价值实现”的产业体系。余姚市梁弄镇则聚焦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童眼观革命老区”等特色文旅项目,打造“红色教育+乡村体验+产品展销”的综合开发模式。这种情景式、体验式的消费场景,生动传承了红色基因,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持续转化,促进了红色文旅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
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以越窑青瓷文化为核心,探索文化基因、产业载体和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模式。文化特派员团队通过创意设计文旅产品、推动农业与文化产业结合、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等多种途径,系统性地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慈溪越窑”区域品牌价值,激发了新农人创业热情,催生了多种以文化附加值为主导的新业态。
创新治理机制,凝聚多元合力
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创新治理方式,有效凝聚了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乡村发展。其核心在于引导村民理解文化价值、激发参与热情、推动价值转化,联动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村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
在宁波“星耀四明”文化平台支持下,宁海县望府村的文化特派员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文化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品牌传播能力;胡陈乡西翁村则围绕“洋芋”文化符号,通过品牌建设和电商拓展,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种治理创新带来了多重效应:传统非遗资源(如越剧)得到活化利用并焕发新生;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在地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最终形成“文化赋能促进精神富足、精神富足支撑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原文链接:http://epaper.cnnb.com.cn/nbrb/pc/content/202507/22/content_22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