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跨越山海的中波儿童艺术交流活动在宁波市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举行。在市级文化特派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黄小华的牵线下,十多位来自波兰达芬奇私立小学的小朋友与力洋镇的孩子携手,共同体验中国传统扎染技艺,创作并诵读童诗。在千年古村,一场艺术对话与文化互鉴拉开帷幕。捆扎、浸染、漂洗、晾晒……两国小朋友以布匹为纸、靛蓝为墨,在刘翠萍老师的指导下相互协作,当一块块充满东方韵味的扎染作品...
为铭记历史,宣传榜样精神,同时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肩负时代使命,来自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信息学院的“红忆永铸•芯火相传”初心学习社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启了一场以“循模范悟精神,铸魂育人励新志”为主题的社会调研之旅。实践团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参与其中。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为我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让我们在聆听红色故事中感悟革命精神,在追寻建党建团历史中...
宁波湾底村是全国文明村,也是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人文乡村”。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文达“浙”基层实践团队走进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展开一场以“文润浙里,礼焕乡风”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从青年视角解码乡村文化共富。7月5日晚,宁波鄞州区湾底村西江小舞台灯火璀璨,一场“沉浸式、可持续、接地气”的文艺盛宴在此上演。西江小舞台:一场接地气的文化盛宴“今晚有啥好去处?”村里的老人们摇着蒲扇说:...
炎炎夏日,求知热情不减。2025年7月5日至14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鸿鹄学社组建鸿鹄学社文化传承团,继续深入鄞州区东裕社区、郡柳社区等5个基层社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支教活动。团队紧密围绕“文化传承浸润”与“科创实践赋能”两大核心目标,精心策划并实施了27节特色课程,共计80堂课。通过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教学设计,鸿鹄青年们陪伴社区儿童度过了一个充实、快乐且富有收获的假期,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知识与梦...
7月9日下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艺”润青春实践团,深入走访宁波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园,用手中的画笔和AI还原先烈旧影,青春接力红色传承,让红色记忆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占地10多万平方米。2015年,烈士陵园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录,是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纪念馆内泛黄的文件、磨损的军帽、定格着硝烟的老照片,串联起浙东革命的壮阔历程:从大革...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为古村墙绘,带孩子们体验非遗与科技。大学生们在古村手绘墙壁。通讯员供图正值暑假,最近,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鸿鹄学社文化传承团的大学生们,穿梭于社区、村落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在社区,他们化身“非遗引路人”与“科技启蒙者”,带孩子们玩转油纸伞创意、AI绘画直播课、石膏彩绘,将千年智慧与未来科技悄然播撒童心;在乡村,他们变身“艺术赋能团”与“科技智囊”,运用AI辅助设...
7月10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艺”润青春实践团走访红色古村——朱敏村,挖掘地名背后蕴藏的意义和影响。朱敏村地处四明山腹地,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西北端,与爱中、惠民村接壤,是横街镇四个以烈士姓名命名的红色古村之一,为纪念1948年任中共浙东临工委政治交通员朱敏而命名的。朱敏,1929年出生于上海吴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原名薛家德。1945年初,未满16岁的薛家德在上海郁行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自己名字改为朱敏。1948...
在城市发展迈入“后城市化”时代的背景下,空间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物理意义的场所,而逐渐转向一种文化记忆与社会关系的综合载体。近年来,空间与文化互动成为国际设计理论前沿的重要议题,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与美籍华裔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的《空间与地方:体验的视角》从“人文主义地理学”揭示了空间感知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性,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二世与詹姆斯·吉尔摩则进一步强调“体验”在当今经济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