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校学科专业高水平特色化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2022年以来学校根据宁波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慧化港口与服务两大学科群。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学科群 该学科群聚焦宁波地方制造业发展和数字化改革需求,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宁波制造业企业数字赋能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首席科学家简介 杨勇,博士,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引才工程入选者,入选宁波市
研究生处是学校负责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职能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学校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及研究生招生、教学、就业等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及申报,组织开展申报指标的建设与优化。 三、负责学位点培育、申报、评估及管理工作。 四、负责导师资格认定、招生资格审核,负责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 五、负责研究生招生计划制订与实施、招生宣传
一、平台研究方向 宁波市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基地是经宁波市社科院批准成立的地市级社科基地,依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阳明学堂”建成,2020年11月成为第五轮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地,2023年9月成为第六轮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基地。“阳明学堂”作为中华(宁波)文化传播基地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参与宁波市与教育部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试验区”项目。阳明学堂缘起我校外国语学院自2008年开展
一、平台研究方向 数字文化创新中心紧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新为核心特色,聚焦文化基因数字解码、文化智能生成与创作、文化智能交互与展陈、虚拟数字人技术以及区块链数字版权等前沿领域,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中心立足宁波及浙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文化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存储、加工与智能传播,构建多模态文化知识图谱与智能计算体系,提升文化服务和体验的数字化水平;以XR技术
一、平台研究方向 基地形成了两个品牌化特色活动: 一是“00后沉浸式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鄞州区社科联合作,建立了鄞州区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00后沉浸式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活动,面向大中学生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思政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列席旁听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模拟人大常委会等实践活动,让“00后”们更加深入了解我国
一、平台研究方向 宁波市一流强港与新型贸易研究基地于2020年12月挂牌成立,以应用研究、能为政府所用为导向,紧扣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要求,重点围绕宁波新型贸易,打造宁波市港口研究与服务贸易研究的高端特色智库品牌。该基地在宁波市第五轮社科基地验收中获评“优秀”,同时于2023年9月在宁波市第六轮社科基地评审中再度确立为重点研究基地,也是我市社科届对基地在一流强港与新型贸易研究方面取得
一、平台研究方向 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聚焦于河姆渡史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考古与保护、文化基因解码与场景应用、文化创新设计与国际传播等核心领域。中心致力于推动史前文化遗址的数字化保护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3D数字化复原等前沿技术,提升河姆渡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传播能力;注重跨学科融合,通过与计算机、艺术设计、传播学等学科协同,培育创新的河姆渡文化产品与传播模式;积极探索河姆渡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
一、平台研究方向 宁波市文化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播、设计等多学科领域学者构成。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融合、文化赋能制造等重大应用场景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促进文化和前沿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开展文化感知计算与基因解码、多模态学习与知识图谱、文化智能设计与生成、文化智能交互与展陈等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宁波
一、平台研究方向 宁波市智慧善治服务场景研究与转化基地聚焦于“智慧善治”场景下社会创新发展路径与实践机制的探索,立足宁波地方发展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依托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手段,围绕社会创新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跨学科、场景化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创新。 二、平台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基地已成功立项6项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地课题,涵盖城市治理、乡村振兴、儿童发展等多个领域,体现出基地在多场景治理
共有 12,716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272 页 当前第 1,25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