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研究方向 宁波市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基地是经宁波市社科院批准成立的地市级社科基地,依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阳明学堂”建成,2020年11月成为第五轮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地,2023年9月成为第六轮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基地。“阳明学堂”作为中华(宁波)文化传播基地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参与宁波市与教育部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试验区”项目。阳明学堂缘起我校外国语学院自2008年开展
一、平台研究方向 数字文化创新中心紧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求,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新为核心特色,聚焦文化基因数字解码、文化智能生成与创作、文化智能交互与展陈、虚拟数字人技术以及区块链数字版权等前沿领域,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中心立足宁波及浙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文化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存储、加工与智能传播,构建多模态文化知识图谱与智能计算体系,提升文化服务和体验的数字化水平;以XR技术
一、平台研究方向 基地形成了两个品牌化特色活动: 一是“00后沉浸式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鄞州区社科联合作,建立了鄞州区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00后沉浸式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活动,面向大中学生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思政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列席旁听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模拟人大常委会等实践活动,让“00后”们更加深入了解我国
一、平台研究方向 宁波市一流强港与新型贸易研究基地于2020年12月挂牌成立,以应用研究、能为政府所用为导向,紧扣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要求,重点围绕宁波新型贸易,打造宁波市港口研究与服务贸易研究的高端特色智库品牌。该基地在宁波市第五轮社科基地验收中获评“优秀”,同时于2023年9月在宁波市第六轮社科基地评审中再度确立为重点研究基地,也是我市社科届对基地在一流强港与新型贸易研究方面取得
一、平台研究方向 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聚焦于河姆渡史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考古与保护、文化基因解码与场景应用、文化创新设计与国际传播等核心领域。中心致力于推动史前文化遗址的数字化保护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3D数字化复原等前沿技术,提升河姆渡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传播能力;注重跨学科融合,通过与计算机、艺术设计、传播学等学科协同,培育创新的河姆渡文化产品与传播模式;积极探索河姆渡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
一、平台研究方向 宁波市文化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播、设计等多学科领域学者构成。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融合、文化赋能制造等重大应用场景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促进文化和前沿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开展文化感知计算与基因解码、多模态学习与知识图谱、文化智能设计与生成、文化智能交互与展陈等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宁波
一、平台研究方向 宁波市智慧善治服务场景研究与转化基地聚焦于“智慧善治”场景下社会创新发展路径与实践机制的探索,立足宁波地方发展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依托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手段,围绕社会创新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跨学科、场景化的理论研究与模式创新。 二、平台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基地已成功立项6项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地课题,涵盖城市治理、乡村振兴、儿童发展等多个领域,体现出基地在多场景治理
一、平台研究方向 1.“循迹溯源”研究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的指示要求,深挖精神富矿,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重要论述研究,正在申报浙江省文化工程重点课题。 2.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以观念史、概念史研究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特色视角,以知识社会学理论、话语叙事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推动“两个结合”研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论研究、党
一、平台研究方向 波兰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教育部在宁波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平台。中心致力于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以及重点领域和重要专题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逐步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心网络,实现了智库咨政、文化传播、教育合作和商贸服务四大功能,并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了“丝路人才”培育摇篮。 中心是浙江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智库
一、平台研究方向 智慧海洋牧场装备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第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并获评优秀。工程研究中心专注于高水平海洋牧场和装备技术研究,聚焦填补浙江省海洋牧场智能装备产业的短板,延伸海洋牧场智能装备产业链,促进海洋牧场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我省“蓝色粮仓”建设。中心主要围绕风渔融合结构设计与空间融合技术、海洋能源协同利用技术、海洋牧场智慧监测与管控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共有 12,61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262 页 当前第 1,25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