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20岁!廿载风华正青春 逐梦百强再出发

时间:2021年09月24日    编辑:李青青    来源:     浏览次数:

薪火二十载 ,风好再扬帆。

今天,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迎来了二十岁的“加冠礼”!

2001年6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携手创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新探索。

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来校调研,为学校发展把舵定向。学校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浙大“求是创新”精神,弘扬浙东“经世致用”思想,高起点办学,快速度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0年1月,学校成功转设为公办本科高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实现华丽转身,向着“省内一流,全国百强”的目标奋进,担当起打造一所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大学的新使命。

传承浙大文脉共享资源平台

与浙江大学一脉相承,与宁波市共荣共生。学校与生俱来就流淌着名城名校的基因,自办学之日起,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一流本科院校”就成为学校的初心使命和庄严承诺。

建校初期,学校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办学资源优势,聘请浙大相关学院负责人担任系主任,设立基础课首席主讲教授、专业责任教授等制度,一批浙大知名教授来校工作。同时,千兆光纤连接杭甬两地,师生共享浙大丰富数字学术资源。2012年启动实施“1131”人才工程;2014年,在宁波市与浙江大学支持下,启动“9211人才专项支持计划”;2018年,宁波市与浙江大学深化合作,启动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建设;2019年与浙大实现“校园一卡通”联网。在浙大的办学支持下,学校缩短了自身发展周期。

转设后,学校迎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担任校长。对于未来,学校有着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立足宁波,依托浙大,放眼全球”。“能够得到浙江大学这样顶尖高校的全力支持,这无疑是学校最难能可贵的一笔财富,浙大的所有资源都对我们敞开。”杨德仁校长介绍。多年以来,学校聘任浙江大学知名教授担任各学院院长,依托浙大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学校自身的人才吸引力,学校迄今已经吸引3位两院院士加盟,各类人才工程入选184人次,拥有研究生导师129人。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近500人,拥有了超过10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经验。未来,浙江大学将在学科资源、学术平台、高端人才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立足宁波大地实现同频共振

学校坚持扎根宁波办教育,在服务社会中提质升级。学校与宁波10个县(市、区)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全覆盖。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研究机构31个,有超过60%的项目用于实际生产技术研究;二十年间承担横向项目3700余项,毕业生留甬率在40%左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学校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宁波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探索建立新型校地、校企合作模式。2019年,李焯芬院士全职加盟,并担任宁波大湾区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同年,著名舰船燃气轮机研究专家闻雪友院士入职我校,受聘为浙大宁波研究院新能源环境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学校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陈根浪教授团队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时刻,夜以继日开发“甬行码”助力疫情防控;2020年7月,王银辉、王小军教授团队为“国内最大偏心曲线转体桥”宁波轨道交通四号线上跨杭深、萧甬铁路高架桥转体对接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

在宁波这片热土上,浙大宁理始终把服务宁波摆在首要位置,以宁波市的产业需要作为发展的蓝图。面向未来,学校依托现有学科资源和先发优势,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将重点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学科群、智慧化港口与服务学科群两大学科群,努力为宁波市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学校邀请了薛群基、杨卫、郭光灿、闻雪友、祝世宁、杨华勇、陈云敏、杨树峰、黄如、郑裕国、任其龙等11位两院院士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两大学科群把脉会诊,建言献策。

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位列“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全国综合性大学第251位、在浙江省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12位。

“学校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凝聚学科交叉优势,重点打造两大学科群,全面实施‘拥抱城市’计划,与宁波、宁波的产业一起成长,为宁波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提供强力支撑。”校长杨德仁表示。

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价值

坚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办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浙大宁理矢志不渝的目标。学校现有教育部备案专业40个,面向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

近五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2400余项,其中国际、国家级奖项近800项。理工学子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一等奖3项;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全球总决赛的120支参赛队中取得ICPC并列排名第27名的好成绩;7次斩获具有设计领域“奥斯卡”之称的国际红点设计概念奖。自2013年以来,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90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97余项;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等双创综合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20项。毕业生三年后创业率7.8%。

学校毕业生累计4.6万余名,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国内外深造率在15%以上。在这里,走出了一群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学子。积极投身“两项计划”、受到中央领导接见的2001级学生蒋银凤;发起“银巢积极养老”创新创业项目并落户鄞州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14级学生李靖慧;中印冲突期间,在4500米高原写下“请战书”的2019级大学生退役军人薄金阳,读研期间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论文的2013级学生郝治伟,都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学校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关心与支持。办学以来,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等56项,总金额1527万元。绘就了一幅关爱青年、共育人才的温馨画卷。

强化特色办学 推动内涵发展

学校坚持学科龙头,深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教学特色鲜明。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9个,省一流(重点)学科6个、省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产教融合示范基地4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6个,省级及以上一流(精品)课程53门。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以“4C+4P”为核心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科研经费突破9000万元。“行走的新闻”“用声音叙事”等实践育人品牌深耕十数年历久弥新,“甬尚雷锋工作室”“益立方”等相继叠出,“行学”“公益”“微化”“科创”育人特色不断丰富。

学校坚持放眼全球,走国际化办学的特色发展道路,是同类院校中较早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院校,自2004年起,与印第安那波利斯大学开展本科层次联合培养项目,累计毕业生1437人,双学位获得率稳定在95%左右。在教育对外开放新形势下,学校聚焦“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对接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提出“教育国际化及合作伙伴战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交流与合作局面。学校现与20个国家(地区)5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波兰研究中心。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进阶开展“五好党支部”“品牌党支部”和“对标争先”计划,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评估验收;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教工第二党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三全育人”体系不断完善,“明德弘毅、开物启新”校训精神深入师生,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层层推进,“中国梦”“理工梦”和个人梦教育贯穿全过程,大学生党员校园旗帜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思政理论课“微化”教学、领航工程等取得积极成效,获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3项、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奖4项,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5A级平安校园、市文明校园、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办学生态风清气正,文化品牌推陈出新,文明建设结出硕果。

过去二十年的岁月里,饱含着每一位浙大宁理人的初心与梦想,汗水与收获,奉献与感恩。岁月如歌,征程新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争创一流,志在百强”。“雄关漫道真如铁,在宁波市和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二十年求是图强、求实图兴、求新图进,取得可喜发展成果。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秉持‘明德弘毅、开物启新’校训精神,坚定百强奋斗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续写华章。”党委书记胡征宇说。

校庆日活动安排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美康生物人才奖”奖励基金捐赠暨合作签约仪式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校友基金”捐赠仪式

校史馆揭牌

《最美记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建校二十周年口述校史访谈录》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