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之声】课程建设去哪儿?

时间:2013年11月20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在2013年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关于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新鲜出炉,首次提出“要对不同类别的课程进行分类指导、分类建设”。课程建设成为理工人探索的一个新议题。
最近有一档火热的电视节目叫《爸爸去哪儿?》,明星爸爸带领孩子户外生活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启发了观众对孩子教育的思考。虽然爸爸们教育的方式千差万别,但有两点基本成为大家的共识,那就是“心态开放一点”和“让孩子动手机会多一点”。这或许也可以给我们的课程建设带来一些借鉴。
当前,在线教育风起云涌、在线课程越来越多,课程与教育资源的大同世界仿佛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指尖,尤以MOOC为甚。这么多优质的视频资源,我们能不能引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坐在NIT的课堂里,学着MIT的课程,听着MIT教师讲课?我们能不能把MOOCs的“颠倒课堂”理念、自主学习理念、学生合作学习模式借鉴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来?我们能不能用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数量、网络答题的质量和在线提问解答问题的质量作为课程评价的结果,而不再用一张考卷来评判?如此种种的新方式、新要求,挑战的是我们的广大教师如何能上好今天的课程?
随着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获得”越来越凸显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学校也明确提出要把“知识输入”转化为“能力输出”,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中,绝大部分专业实践环节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5%左右,部分专业实践学分超过了总学分的30%。具体到每一门课程,就是要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学时,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固化到课程教学中。当课程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当课程能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当学生能在越来越多的课程设置的实践项目中、搭建的实践平台上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近年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可谓“步步为营”,通过编印《专业建设报告》,梳理专业建设情况;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上层建筑的搭建步步“精”心,而要转化为现实的人才培养成效,课程建设则是关键。我们期待着有担当的理工人又一次在课程建设上拿出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