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伟良院长在2013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3年11月04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在2013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金伟良
(2013年11月1日)

各位老师:
根据2010年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做出的总体部署,近三年来学校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的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举措。在去年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重点研究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一年来,各学院、各专业都已经制订了2013-2016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心在各单位的配合下也编制了2012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从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等不同层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分析。今天的会议我们将邀请楼程富教授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评价工作做专题报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心和教务部分别就2012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和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进行解读。围绕这次会议的主题,我主要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
一要正确看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去年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心,并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年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这项工作很重要,既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提升自身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办学质量好不好,关键是看人才培养工作抓得好不好,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不受社会欢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就是一把尺子,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诊断,我们要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同时,学校也将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各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但鉴于今年的评价工作尚属首次许多地方还有待于完善,因此今年的评价结果暂不采用。
二要用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2012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认为评价的结果也客观地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评价不是目的,结果不是终点。评价结果反映出来的得失,才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最有用的东西。对于各个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来说,这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实际上是发挥了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问题的功能,各个单位都要好好研究这个评价结果,好好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得好的,我们要继续坚持,要做得更好,做得不到位的,要好好排查原因,提出整改的措施,倾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力把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抓上去。
三要完善评价与监控工作体系。去年,我们第一次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这是我们的一次突破,一个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心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开展评价的过程,也是对我们评价与监控工作体系的一次检验,也让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可以优化和完善的地方,比如评价的指标能不能更加科学?评价的程序能不能更加简化?评价的结果是不是真正客观反映了我们的真实情况?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入分析,尽快解决完善,让我们的这把尺子更加精确,量出来的结果更加科学、公正,更加具有说服力,对我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帮助也就更大。
二、关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一要扎实推进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工作。2011年和2012年,学校分两批遴选资助了10个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这10个专业都是建设基础较好,办学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去年年底,学校对第一批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评估,各专业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阶段性目标,但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中期检查也对各专业下阶段的任务进行了分解。接下去,我们还要对第二批重点特色专业进行中期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后续的经费投入适当作出调整,对于建设任务完成得好的、特色凝练得好的专业,我们要进行优中选优、特中选特,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把这些专业建设成为省市乃至国家级的重点特色专业。
二要依据专业规划推进专业基本建设。去年,学校9个院系34个专业都制订了“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规划制订好了,不能停留在纸面上,也不能挂在墙上,关键在于实施好、落实好。专业基本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把这些基础性工作抓实了,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升上去。所以,各个教学单位要切实重视抓专业基本建设工作,完善研究所的工作机制,落实好分管教学副所长的岗位职责;要拓展合作途径,努力建设一批专业实习与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每个专业都有2-3个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要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途径和方式,努力实现每个专业都有1个以上的相对稳定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三要推进课程分类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教务部已经牵头拟订了《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建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设目标、建设要求和建设内容,进行分类指导、分类建设,这个思路很好,今天的会议上教务部门会作专门说明。这里我还要强调两点,一是在课程建设中要把这几年来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吸收进去,要在课程建设中固化下来,把实践环节的要求落实到课程中去,这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二是要推进课程组建设,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强化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形成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良性机制。
三、关于MOOCs带来的教学改革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不可否认的是,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当下,MOOCs可谓是教育界的热点,正在引发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那么,MOOCs到底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它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的教学改革该如何应对?借此机会我想谈一些想法,希望能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
MOOCs(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Coursera与edX、udacity并称为美国MOOCs“三驾马车”。MOOCs这一年多来发展非常迅猛,单看Coursera,短短一年多,全球共有81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都已经有课程在这些平台上线,上海的30多所高校也建立了课程资源共享中心(UCC)。国内外知名大学都陆续加入MOOCs阵营,到底有什么力量在吸引着他们?
目前的研究表明,MOOCs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化,二是教学视频“微课”化,三是学生学习主体化,四是学习时间、学习进度个性化,五是研讨交流常态化。试想,学生们在MOOCs里可以找到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的教学视频,为什么还要在教师里听老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听完每一节课?学生们可以坐在草坪上晒着太阳看着优质教学视频,与天涯海角的同学探讨课程内容,为什么还要坐在冷板凳上假装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假设又引发我们思考以下问题:如果许多名校名师在线开设免费课程质量都比一般大学的教学质量更好,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时,那么传统大学又凭什么吸引学生上课?如果学生通过免费的、低价的在线学习能够学得比现在更好,我们凭什么收他们几万块的学费?除了传统学分学位的功能外,相较于国际名校在MOOCs提供的学习机会,传统大学的价值又在何处?随着优质网络课程的发展、成熟,我们这一类大学的生源会不会萎缩?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实际课题。
当然,MOOCs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拷问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这么多优质的视频资源,我们能不能引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坐在NIT的课堂里,学着MIT的课程,听着MIT教师讲课?我们能不能把MOOCs的“颠倒课堂”理念、自主学习理念、学生合作学习模式借鉴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来?我们能不能用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数量、网络答题的质量和在线提问解答问题的质量作为课程评价的结果,而不再用一张考卷来评判?
这些不仅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们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务部也看到了这一点,在《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里也提出了依托网络自主学习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这很好!我们的学校要发展,层次要提高,就要具有一定的开放视野,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主动迎接MOOCs浪潮的冲击,抓住MOOCs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服务。为此,我们要重点推进四方面的工作。
一要尝试引入优质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国内外优质视频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同时结合实际针对性的组织一些“补丁式”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度。这项工作还对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中心和教务部门要共同配合,积极搭建网络互动式教学平台,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创造条件。
二要顺应大环境要求,推动教学方式变革。面对MOOCs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主动探索依托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模式;必须主动尝试“网络自主学习+课堂深度研讨”的课程组织形式,将教师从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要鼓励学生在线研讨交流,实现个性问题教师解答,共性问题由网络学习社区解答的多对多答疑模式;要借助网络工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模式。
三要优化内部管理,创新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特色,比如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教学计划等等。而MOOCs冲击下的现代教育模式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等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必然是内部管理的变革,特别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都要主动优化管理,从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支持服务。
各位老师,MOOCs构建了一个由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组成的学习生态系统,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推送到了我们面前。MOOCs、公开课、微课程,这些貌似新生的教育产品,我们必须要主动去了解、去研究、去探索、去利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才能把学校办成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