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之声】用好尺子,做好服务
时间:2013年11月04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次
在刚刚结束的学校2013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2012年度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被详细解读。这是学校首次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它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提升工作中的一次突破,一个创新。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抓学科建设、促教学质量、上科研水平、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形成了“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的办学理念和以“P3特色实践教学”为核心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显示的多项办学指标我校枃居首位,这正是对学校办学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内一流大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部门和教学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也参差不齐,那如何衡量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长处和短板?如何比较各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工作成效?我们需要一种可量化的工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就是那把尺子,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检查,并借助第三方专家的视角,去诊断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排查原因、开出“药方”、对症下药, 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帮助改进。
“3+X”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体系,以质量为目标、以评价为手段、以结果为导向,从学校、部门、院系等多层面、多角度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价与诊断,体现的是一种“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全新教育评价理念,重点是评价我们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是否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同时让各单位、各部门找差距,找问题,找原因,找办法。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的人才质量培养工作也并非全都能及时、完整的量化。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经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操作流程,扩充评价专家的队伍,使得这把尺子更加精准,量出来的结果更加科学、公正,更加具有说服力。
评价是为提升质量服务的,它不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它是人才培养的“服务器”。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总结出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规范,促进学校持续快速、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