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感言】创业大赛只是创业教育的起点

时间:2007年12月19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共青团宁波市委副书记王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只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和推广的起点和抓手。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会影响周围所有人,举办大赛让更多的同学们认识到,创业并非高不可攀,并非无从下手,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这份信心。   另外一方面,比赛加速了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学生毕业后无论是真正创业还是走向工作岗位,在参赛中学到的很多经验都会是他们从同龄人当中脱颖而出的宝贵财富。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近几年来提升很快,核心产品和项目层次逐年提高,今年的参赛项目有些还获得了专利,有些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市场前景比较广阔。但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对市场的把握不到位,对企业运作规律也认识不足,创业计划还属于传统的模式,还不具备操作性,从书本上演变来的模板化比较重,因此虽然比赛是成功了,但是转化的成功率比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下阶段将加强对创业团队的培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大学教授、企业老总、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者、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人士,组成培训的导师团,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   当前的“X+1”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为帮助大学生创业,先成立导师数据库,由企业、高校等各个层面的成功人士组成专家导师组,当大学生拥有好的创业项目时,就从导师库中寻找合适的专家,通过结对的方式让专家介入进来,导师与同学们一起创业,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缺少辅导的创业好比风雨行舟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周耀烈教授:大赛中的学生作品创意好,项目比较集中于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发展的潜力大,部分项目的市场前景比较突出。获奖的同学和没有获奖的同学,都从创业计划书的策划和撰写中收获了很多,比赛的形式值得肯定。但是,比赛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创业计划对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不够,只是就事论事地分析市场,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项目的特色,没有挖掘出项目的品牌价值,这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实战经验的最典型表现。   其次,大学生对创业的困难和风险估计不足,缺乏应对价格风险和经济危机的意识,投资回报率往往过分乐观。这些经不住推敲的数据,在真正创业的时候,会让企业走上一条风雨之路,企业负责人对公司不能实现很好的控制,往往只能听天由命。   在评选过程中,接受过创业教育和没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团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班,就是培养同学们创业能力和思维的一个班级,创业班的同学参加这次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心中有几个抓手,比如,在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团队建设、品牌管理、市场分析、财务分析等几个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优厚的条件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管委会副主任许可:参加本届比赛的好几个项目从创意和技术方面来讲具有产业化的能力,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项目书的撰写显得比较稚嫩。建议高校和大赛主办方在赛前和比赛过程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培训工作,邀请风险投资机构的咨询人员对学生进行财务、公司运作等方面的培训,会增大项目转换的机会。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如果项目的技术持有人是团队自己,则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有意识地维护项目的完整性,强化项目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如果项目的持有人是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来源,则应该让技术持有人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保证技术的活力和生命力。   从当前学生参赛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的项目来自自己专业导师的专利,但是导师又没有真正介入创业过程,这是很多项目不能真正长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创业公司可以免费使用园区的办公条件,希望有更多成熟的项目入住园区。 (贾小鹏)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