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芯蕊
周末的宁海县力洋村书盏小院,十多名波兰达芬奇私立小学的孩子与本地学生共聚一堂,诵读童诗。清脆的童声回荡在古村中,“十七都周末学堂”至今已举办了100多期活动。七年前,这座背靠盖苍山、沿桃花溪而居的千年古村还面临“空心化”困境;七年后,力洋凭借童诗接连擦亮三块“国字号”招牌,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展。
“耕读传家”的人文底色
力洋素有“衣冠之族,文化之邦”美誉。据《叶氏宗谱》记载,南宋丞相叶梦鼎曾在此捐银建沥阳庵、书院,播下“耕读传家”的种子。清康熙以来,叶氏以“渔樵耕读”为家风,家族日益兴盛。力洋镇文化站的胡贤胜介绍,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力洋涌现贡生、廪生等81人。近代更走出辛亥革命志士叶颂清、翻译家叶水夫等杰出人物,“读书报国”的家训代代相传。
古宅区内,17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其中“五门大宅”以龙形砖雕、倒挂狮子木雕等精湛工艺展现山海文化特色。2014年至2016年,力洋先后获评宁波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然而,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古村一度失去活力。“守着文化家底,却不知如何‘活’用。”胡贤胜坦言。
诗意唤醒古村
转机始于2018年。儿童文学作家雪野带着成立全国首个儿童诗研究中心的想法回到祖籍地力洋。他将冰心、严文井等文学大家的书信及国内外童诗资料捐出,并入驻300年历史的老宅,让儿童诗研究中心成为“活的教室”。
2019年,中国童诗年会首次“移师”力洋,4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山村,“盖苍山杯”全国儿童诗大赛随之启动,首届征集作品1.7万首。此后,活动逐步升格:2024年发展为“华文童诗交流大会”,2025年提档为国际交流活动,吸引多国参与者。
如今,童诗已融入力洋肌理:500米“童诗之路”串联古宅,扫码可听童声朗诵;村小“竹铃诗廊”随风吟诵。“田野童诗课堂”累计吸引上万名孩子,力洋每月开展童诗课堂与周末学堂。雪野感慨:“乡村能反向吸引城市,正是童诗魅力的体现。”
童诗的“蝴蝶效应”
“给我十年,用诗歌改变一代孩子。”雪野的承诺正成为现实。力洋村党支部书记沈方河回忆,2019年童诗年会时,村里接待能力有限,专家需往返县城住宿。如今,童诗大会带动住宿、餐饮等配套升级,游客、教育考察团纷至沓来。
村民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守护古宅与溪流。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黄小华设计诗歌景观,提升村落文化辨识度;与青华科教研学基地合作开展拓展训练;澳门、香港学校相继成立童诗社。2026年,华文童诗大会分会场将落地澳门。
未来,力洋计划建设“华文童诗馆”,打造全国首个“童诗之乡”。沈方河说:“力洋因童诗重拾文化坐标,诗意正覆盖更多乡村。”
原文链接:http://epaper.cnnb.com.cn/nbrb/pc/content/202510/21/content_24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