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探寻清廉根脉、涵养清廉之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组建“中外寻迹,全球视野看清廉”暑期社会实践团。2025年6月至7月,团队先后走访多地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采访外教老师,通过实地调研与跨文化对话,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内涵,探究中外清廉理念的异同,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多元视角。
实践团首站来到宁波市走马塘家风家训馆。馆内陈列的76位进士名录与科举试卷,展现了古代学子“寒窗苦读、为国效力”的初心;“家风家训”展区中“读书为重,取之有道”等古训,传递了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御史奏疏复制品和越剧《走马御史》片段,则生动诠释了古代官员“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风骨。

沙氏故居及塘溪家风馆中,沙氏五兄弟的红色事迹与梅溪周氏“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家训,进一步凸显了家风与红色文化对廉洁精神的滋养。
在温州家风馆,实践团通过宋代平阳蒲门陈氏、明代英桥王氏等家族故事,解码了瓯越家风中家国情怀与清廉底色的交织。乐清博物馆历史厅则以时间轴串联东晋至明清乡贤廉洁事迹,其中王十朋以俸禄助

教育、章纶冒死守公正的故事,勾勒出温州地区“廉洁为价值底色”的地域传统。
在清漾毛氏祖祠,“忠勤报国”“清白传家”“为官者当以清廉为本,为民者当以诚信为先”“勤职业,崇廉节,尚节俭”“勿仗吾势谋私利,勿因小利失本心”等鲜活呈现的家规祖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宋代毛渐任官职时“不受馈赠,严惩贪腐”“毛周修墙起争执,毛氏尚书献箴言”“三部尚书‘毛青天’毛恺”、“大谏毛注”,这些毛氏族人的故事让00后学子体悟到“廉洁”不仅是为官者的操守,更是每个普通人应有的品格;廉洁不是抽象的口号,它生动地体现在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亲身实践中。
为拓展国际视角,实践团对日本外教大山久美子与爱尔兰外教特伦斯进行了深度采访。大山久美子老师指出,日本社会将“清廉”视为建立信任的基础,其核心是“公正性”与“透明性”。日本学校通过将道德教育融入国语、社会等学科,并结合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公正与责任。她认为,清廉作为一种工作伦理,在中日乃至全球具有共通性。

爱尔兰外教特伦斯则分享了英语文化中对“integrity”(正直)的理解。他强调,这一概念包含“诚实”与“道德坚守”双重内涵,注重言行一致。在爱尔兰,清廉价值观的传递并非依赖独立学科,而是通过童话故事(如《灰姑娘》)、师长榜样及宗教教义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不诚实行为,教育者会根据学生年龄采取差异化处理,从引导教育到严肃惩戒,帮助学生理解清廉是一种生活方式。
此次实践,团队梳理了浙东地区从古代进士、乡贤到近现代家族的廉洁传承脉络,对比了中外清廉理念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诚实与公正是全球清廉文化的核心价值,但表现形式各异:中国注重家风传承与文化熏陶,而国外更强调实践体验、制度制约与跨领域渗透。
指导老师项安玲提到,青年学子以实践方式探寻、挖掘、体悟中外文化中廉洁基因,本身就是一场浸润式的熏陶。实践团员们每到一处便记录下所见所闻并抒发所想所悟,这激发了他们对清廉价值的认同感,促使他们从清廉文化中汲取力量,也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日后,他们还将成为清廉文化生动传播的使者,让清廉之风在校园中、在家庭内、在社会上传递。
寻迹之路仍在延伸,实践团将继续奔赴学子家乡,走访校友,联动外国友人深入对话,以全球视野锚定清廉之风,把青春力量注入廉洁文化的传承创新,让跨越古今、联结中外的清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