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理新闻

设计学院教师做客天一讲堂解码设计赋能乡村文化在地振兴路径

时间:2025-09-05

作者:设计学院

来源:设计学院

浏览次数: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亦是承载国人乡愁记忆的核心载体。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部分乡村的在地文化面临记忆淡化、特色消解的挑战,如何以创新方式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8月31日,设计学院“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团队负责人王萍副教授受邀做客天一讲堂,主讲了《设计赋能:乡村文化在地振兴》专题讲座,为市民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思想分享。该讲座也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教工党支部 “行走的艺术家课堂”品牌的第六场面向市民的公益讲座。

讲座以“乡村振兴的核心维度”为切入点,从历史纵深视角,系统梳理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与实践镜鉴。王萍表示,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传统乡村发展动能弱化、文化传承断层的关键症结,并回溯梁漱溟、费孝通等近代乡村建设先驱学者的理论成果,结合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历程,深入剖析不同阶段乡村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她强调,2012年以来,我国推进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重塑了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更让乡村的文化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从“农村”到“乡村”的表述转变、“三农”问题政策重心的调整,背后正是对农民主体利益的深度关切与对乡村文化本真性的坚守。

在现实维度分析中,王萍直面当前乡村建设的痛点难点,不回避“样板化”“同质化”建设导致的乡村特色流失、“非农化”功能偏离引发的乡村属性异化、“主体错位化”权责失衡造成的村民参与不足等困境;同时,她针对近年来兴起的艺术乡建模式,深刻指出其普遍存在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与在地文化适配性不强等问题,让在场听众清晰认识到乡村振兴实践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实践路径探讨是讲座的核心亮点。王萍立足设计学科交叉优势,从“价值创造”视角阐释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两大核心路径:一是以创意设计破题,通过农产品品牌IP打造、包装升级、地域文化融入,打破“重生产、轻品牌”局限,提升附加值,助力农特产品对接消费市场;二是以体验设计为核心,依托乡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与农耕文明,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回味”的在地文旅场景,为游客创造“情绪价值”,推动乡村文旅良性循环。讲座过程中,她既探讨了宁波乡村建设问题,也分享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茅洋乡、姜山镇等地的乡建实践经验,引发市民共鸣。

整场讲座兼具理论高度的深度阐释与实践案例的生动解读,活动现场还向市民赠送了《设计的故事》及《海报设计研究与实践》两本专著。讲座不仅帮助市民深度理解了设计学科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更清晰地指明了乡村文化在地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赢得了现场听众的广泛认可与热烈好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