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理新闻

非遗“活化石”如何融入日常?宁波翠屏山下,三位青年分享故事

时间:2025-09-10

作者:潮新闻

来源:潮新闻

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与生活智慧,一代代传承人薪火相传,将这些宝贵财富延续至今。

9月9日傍晚,“非遗在宁波•今天我发布”家门口的舞台——非遗青年创客专场活动在位于翠屏山麓的宁波匡堰楝树下艺术村落举行,透过一件件“宝贝”,三位青年创客带领大家领略传统非遗的魅力,也带来新时期活化传承非遗技艺的思考。

孙威。通讯员供图

三年复刻一顶宫廷凤冠

从井头山遗址开始计算,迄今宁波已经有8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片充满底蕴的土地孕育了难以计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孙威的父亲就是制瓷的,但他小时候对青瓷并不十分“感冒”。

“第一次与父亲一同前往上林湖时,我还是个大学生。在那里,我看见了无数的瓷片,也对瓷器有了不同的理解。”孙威介绍,大学毕业后,他追随父亲孙迈华的脚步来到慈溪,走上越窑青瓷的研究与烧制之路。

摸索青瓷制作的过程充满挑战。孙威收集翻阅各种书籍和史料,在父亲和陶瓷界前辈的身传言教下,一点一滴地累积知识和经验。这期间,他和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成功复烧出了秘色瓷,那种 “夺得千峰翠色来” 的釉色。“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坚守都值了。”孙威感慨道。

高聪。通讯员供图

相比青瓷,花丝镶嵌技艺大众稍显陌生。简单来说,就是把金银拉成细丝,组合焊接做成饰品。这门手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还是被称为 “燕京八绝”之一的宫廷艺术。

大学毕业后,东北小伙高聪利用业余时间埋头钻研花丝镶嵌。在博物馆看到明定陵出土的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时,高聪当下就决定要把它原模原样复刻出来。三年时间里,他查阅大量文献,搜寻精细图样,四处寻找材料,从帽胎到金龙累丝、凤凰点翠,全部纯手工打造,光珍珠就用了四五千颗。

“在别人眼里花费三年时间做这样一件饰品,似乎很枯燥很无聊,但对我来说不是,我从中得到了一种切实的满足,一种真实的幸福。”高聪这样说。

杨梅种植也是代代传承的技术。慈溪小伙戚军洋从小就跟着长辈体验“春来修枝施肥,夏时爬树摘果”的古法种植,这些年,他坚持古法新用,比如做杨梅蜜饯,不光讲究用优质杨梅,剔除小果、坏果,还坚持用传统慢渗糖工艺,不催熟、不添杂味,最大程度保留杨梅本身的果香和营养。

让越窑青瓷走入寻常百姓家

孙威坚信,“传承不是守旧,创新才有未来”,因此在钻研传统技艺的同时,他也大胆创新,尝试将越窑青瓷应用于日常生活,挖掘其潜在的功能性。

这两年,孙威带领团队研发高压注浆工具,攻克了传统成型效率低、成品率不稳定的难题。用这项技术打造的《秘色食盒》,一举夺得全国金奖。“我还用青瓷做过烘干器,与传统的烘干器原理相似,在其热片的外围用陶瓷覆盖,既保留功能又能使其美观。”

孙威介绍,如今的青瓷产品早已从传统的瓶、尊、罐,拓展到茶具、酒具、文具等上百个品种,逐步融入大家的生活之中。曾经的王谢堂前燕,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戚军洋。通讯员供图

高聪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不只复刻艺术品,更想让花丝镶嵌走进日常。”

比如最近卖断货的“翠屏幽兰”车载香薰,纯铜底座上用花丝编出细密的花锦纹,精致又好用,很受车主欢迎。他们还试着把慈溪的越窑青瓷文化和花丝镶嵌结合,先在小瓷片上进行尝试,做成胸针、发簪,下一步打算挑战青瓷瓶、青瓷摆件等物件。

戚军洋的目标是传承并发扬杨梅传统加工技艺,让杨梅的“一月火”变为四季红。他引进智能大棚,建设冷库与冷链系统,将杨梅保鲜期从“以小时计”延长至“按天算”,在杨梅加工技艺上,他推动古法新用,成功推出杨梅汁、蜜饯、气泡酒、茶饮等一系列产品。此外,戚军洋还牵头成立合作社,整合资源构建完整产业链,带动片区2000多户梅农增收。

“他们不仅传承技艺,更拓宽了非遗的现代边界——让非遗可见、可用、可感、可富。”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来自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桂劲松教授点评道。

“家门口”领略非遗之美

推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需要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9月9日晚,“幸福邻里•家门口”系列活动——楝树下乡集也在欢声笑语中鸣锣开市。出瑞山房的花丝镶嵌首饰在暖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慈礼楝巢展出了以楝树果为灵感制作的植物染手作和楝香文创,乡下鸭的卤味摊前食客不断,戚源杨梅专业合作社的古法杨梅汁传递慈溪地道风味,最初咖啡的研磨声与飘香的传统糕点相映成趣。

楝树下乡集。通讯员供图

这样的景象,让高聪很感慨。

“2023年,我们的‘出瑞山房’工坊在匡堰镇楝树下艺术村落揭牌,在这里能安安静静做手艺,也能招呼来学手艺的年轻人,看着他们握着镊子,小心翼翼掐出第一根丝时,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高聪坦言,楝树下的两年时间让他体会到,非遗传承应该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古老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中找到人生价值。

近年来,匡堰镇聚焦本地青年及返乡人才,通过系统培训、项目实践和资源对接,培育具备市场思维与运营能力的核心人才,支持他们带动乡村会客厅、共富工坊等业态发展。

其中,倡隆村以青瓷匠人、文创从业者等运营人才为引领,通过非遗产品制作、直播技巧等培训,赋能村民融入文化产业链。目前,20余名运营人才扎根成为“新村民”,一批本地村民逐步转型为掌握文化技能的文产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

匡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幸福邻里•家门口”品牌,该镇将不定期举办文旅市集、书香阅读、文艺展演等系列活动,结合慈溪真“惠”玩、“慈溪超有戏”等文化项目,持续打造“家门口的舞台”“家门口的书房”等常态化文化服务场景,为乡村振兴与村民共富注入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45531#oc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