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伟 于欣
《学习时报》(2025年10月22日 第07版)
在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协同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造业重镇和国际港口城市,宁波立足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坚实的产业基础,统筹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推动“软件”与“硬件”联动、“制度”与“场景”协同,逐步形成了具有辨识度与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
以制度和政策构建协同推进体系。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系统完备的制度支撑与持续稳定的政策供给。宁波较早将“文化+科技”纳入制度体系,2016年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文化科技创新纳入市级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9年起实施现代服务业“文化科技融合”重大专项,聚焦公共文化、数字文旅、智慧博物馆等领域,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择优遴选,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联合攻关;2021年启动“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设专门赛道,实行“任务书+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打通从研发到应用的转化路径;2022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宁波市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暂行)》,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政策帮扶力度;2025年出台《宁波市科技创新条例》,进一步将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纳入市域科技发展大局,构建了财政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治化支撑体系。
以资源和场景释放文化基因新动能。多年来,宁波系统推进文物古迹、古籍文献、非遗技艺的数字保存与多元转化。天一阁完成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出版《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建设微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古籍和古建的协同保护。象山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遗数字建档为突破口,形成文化生态保护与数字治理双向推进的机制路径,创新项目“渔光之城”年演出超200场,融合裸眼3D与光影技术重构渔港空间,带动滨海夜游经济发展。北仑区探索“文化超市”数字平台,将文化服务嵌入园区、商圈与社区场景,形成“内容可分发、服务可履约、供需可链接”的文化供给新模式。
以制造和文旅推动文化产品产业化转化。宁波将“文化制造”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重点方向,构建具有城市辨识度的文化产业转化路径。在高端文化装备制造方面,大丰实业依托智能舞台系统技术,形成从创意设计、系统集成到运营服务的闭环体系;音王电声打造“声音科技馆”,集成声学技术与交互体验,拓展“文化+科技”场景边界;新文三维公司以AR、VR和全息影像技术为基础,推动文化资源的多维度可视化表达。在文旅融合方面,宁波注重场景构建,打造沉浸式体验。奉化“数字溪口”项目集成语音识别与虚拟游览,打造智能化导览路径;天一阁与中国港口博物馆分别引入虚拟现实和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文化资源从“可看”到“可感”的跃迁。
以金融激发文化科技发展活力。宁波针对“金融为文化赋能”提出路径方案,建立财政引导与市场资本协同机制,逐步构建起覆盖“孵化——落地——转化”的文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宁波一方面加大对文化科技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项目绩效导向,提升项目转化率;另一方面加快金融机制创新,以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为抓手,开展“投融资路演”“资本相亲会”等常态化服务,打通文化内容、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转化链路,支持初创项目快速落地。在科技金融领域,宁波聚焦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提速,开通“当日受理、隔日出证”的线上登记服务,全市线上办理率达75%。市级市场监管部门出台《宁波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建立风险补偿与尽职免责机制,在政策保障下增强金融机构放贷意愿。
宁波在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4条宝贵经验:一是以文化基因为引擎、以制造能力为基础,建立从文化资源到科技成果再到产业产品的转化机制,使文化资源兼具精神价值和产业价值;二是以制度设计为牵引、以政策供给为保障,将文化科技融合纳入法规体系和专项工程,通过机制创新和目标管理实现政策的可执行、可衡量与可推广;三是以园区平台为载体、以场景营造为手段,打造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雏形;四是通过“财政+市场”双轮驱动,推动项目从创意孵化走向资本对接,实现文化成果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同步提升。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原文链接:https://paper.studytimes.cn/cntheory/2025-10/22/content_995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