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课程成果展在陶麓开幕,学生作品融入当地文化,课程传统“真实建造”获教学成果奖。
古村的墙门肌理变成现代边亭,水岸埠头的空间记忆再度浮现……
9月14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营造实践》课程成果展在鄞州区东钱湖陶麓文化历史街区开幕。该校2022级建筑学学生把课堂“建”在了古村大地,用四组作品为陶麓注入了年轻设计活力。
这场以“陶麓X造”为主题的展览,深度融入了陶麓当地文化基因:《墙忆门声》以现代边亭形式转译宗族记忆与墙门肌理;《晒一晒》将休憩功能与渔文化互动装置相结合;《蠡施镜舫》通过水中浮屿形态对话历史传说;《沉云埠头》则重新激活了水岸埠头的空间记忆。
《沉云埠头》 通讯员供图
今年恰逢课程开设十周年,课程团队带着学生走出校园,扎进陶麓古村开展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张倩茜介绍,团队引导学生从“人、文、地、景、产”五个维度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设计基础。“让同学们能深入最真实的乡土语境,理解建筑不仅是形式的创造,更是对自然、历史、文化和人需求的综合回应。”指导老师吴珊珊道出此次实践的深意。
《墙忆门声》 通讯员供图
能做出这样接地气的设计,离不开《建筑学营造实践》课程十年不变的教学传统:必须“真实建造”。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完成从设计图纸到1:1实体建造的全过程。这一传统让该课程成了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招牌,并支撑建筑学专业获得了2024年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生正在建造 通讯员供图
“这不是高校单方面‘送设计’,是古村和课堂的‘双向奔赴’。”设计学院党委书记韩晶晶说。在她看来,学生们走出象牙塔,扎根乡村,触摸真实的大地,聆听历史的声音,将专业知识与陶麓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这种“把设计做在大地上”的行动,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
《晒一晒》 通讯员供图
教学副院长张峰认为,从画图纸到在古村落地,学生想的不只是“怎么建”,更多是“怎么让古村更好”。他表示:“这不仅是一次设计实践,更是一场与土地、与传统、与未来的真诚对话。”
《蠡施镜舫》 通讯员供图
陶麓的负责人更惊喜——这种校地合作模式不仅为陶麓带来了创新理念和年轻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接下来,村里还打算和学校接着合作,探索更多产学研项目,让老传统和新设计擦出更多火花。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8c7a2fae4b0389fdf7ed1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