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座以制造业立身的城市,正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奋力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为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施策,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Hello,校友!”日前,在浙江创新中心,数百名来自全球60余所高校的科创精英集聚一堂。以浙江创新中心为基地,宁波已开展各类人才交流活动90余场,服务1.2万余名来甬创业人才。正如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单文先生所说:“宁波对人才的重视让人感动,从活动细节到人才服务,都让人觉得‘来了就是自家人’。”

“Hello,校友!”全球校友报到日现场 活动主办方供图
宁波的人才工作突出系统性和创新性。作为标志性引才聚才品牌,甬江人才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每年遴选支持500个左右高端人才项目,今年首批支持268个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项目、同比增长8.1%,其中人工智能领域项目92个、占总数的34.3%,较去年全年接近翻番。特别是,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今年青年人才领衔项目达到166个,首次突破六成,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近年来,宁波市始终把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先后出台《高水平培育新时代宁波工匠队伍实施意见》等30余项配套政策,构建覆盖技能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1+N”政策矩阵。截至2024年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202.7万、高技能人才总量71.6万,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从2020年的29.95%提升到35.33%。
聚焦顶层革新,宁波市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等;实施“双万”科技企业培育行动,构建“创新型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一流(领航)企业”的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宁波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4家,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宁波着眼破解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偏低等问题,大力构建“卓越-产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海天集团合作设立的“海天工程师班”,“双师型”教师团队将课堂延伸到了车间,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就职企业的胜任力,该班留企率达95.6%。史宇臻于2018年毕业于海天工程师班,目前就职海天集团电器装配师岗位,7年来,他不断提升个人技能,带领工作室成员参与制定企业标准3项、获公司技术创新奖12次,提出50余条技术改善建议,有力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费用500余万元。

宁波精准施策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宁波市委人才办供图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与公牛集团共建“公牛学院”,采用“2+2”人才培养模式;浙江万里学院开设“宁波RCEP数字贸易特色班”,联合本土外贸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实践平台。这些校企合作项目为产业发展精准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引进与培养双轮驱动,让宁波吸引集聚起一大批智造创新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202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幅度跃居浙江省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8855家,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已累计支持六批次共计31个顶尖人才科技项目,引进培育近400名高层次人才。
英才辈出,激活创新发展“新引擎”
宁波科创人才的集聚,催生了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和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叶继春研究员团队在高效钙钛矿/CIGS叠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反溶剂种子层策略,实现了认证效率23.8%的柔性叠层太阳电池,为轻质柔性光伏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单细胞质谱仪”获认定为国际首台(套)产品,破解了单细胞分析领域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将检测精度提升至皮升级(1皮升=1万亿分之一升),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精准医疗提供了尖端工具,标志着宁波在高性能科学仪器研发领域实现又一重大突破。
在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行业首创的“大小脑融合+供电+散热”一体化集成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全域控制器,将大脑、小脑及底盘控制器合而为一,节省超50%空间,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一代解决方案。
而“新材料之王”石墨烯,正成为支撑高速通信与人工智能革命的关键材料。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历经五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室温导电率达111%IACS的高性能铜-石墨烯复合线材,其电阻温度系数显著优化,标志着我国在高端铜基复合材料领域取得国际前沿突破。“这相当于为电子传输建造了‘超高速公路’。”博威合金数字化研发副总监李吉宝博士介绍说,该复合材料通过纳米级界面调控,既保持了铜基体优异的机械强度与耐腐蚀性,又借助石墨烯的二维电子通道特性,使电子迁移率大幅提升。
作为全球最大的注塑机制造商,海天集团的产品及客户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链主企业生态整合力,海天教育深度链接汽车、家电等多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10万余家生态伙伴的人才需求,探索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育人模式,年均培养高技能人才5000余人,就业率超98%,学员起薪超行业平均水平30%,真正实现了“蓝领工人金领收入”。

人才集聚激活创新发展“新引擎” 宁波市委人才办共图
这些案例共同绘就了宁波科创人才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图景。截至目前,宁波已集聚全球顶尖人才50余名、国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超过1500名,一批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目前,宁波已获批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制出全国首条CVD(化学气相沉淀法)单晶金刚石生产示范线、航空大尺度复材干湿复合激光加工技术、系列超高性能磁体和无重稀土高矫顽力磁体、超高结构分辨率离子迁移质谱联用仪等多项实现进口替代、全球领跑的标志性成果,为推动宁波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
宁波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人才。
站在新的起点,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发展,全球科技制高点、产业主导权之争更加激烈。
不久前,宁波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市委人才科技委专题会强调,要持续稳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改革提速、队伍提质、活力提升、服务提效等方面打出更多新招实招。做到畅通教科人一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根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擦亮“近悦远来、奔甬而来”的城市品牌。
宁波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领先的数字化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当前正持续完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以“行业垂直模型+高质量数据集”为主导、以“标志性产品+广泛场景应用+新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今年1-7月,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13.5%。38家企业获评省首批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应用标杆企业、典型场景、数智优品,数量占浙江省22%。
据了解,本届宁波人才科技周期间,将启动“AI宁波”第二届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大赛,开展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人才项目遴选活动,推动完善未来产业培育机制和投入机制,助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未来,宁波的科创、制造业及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产业,将在教科人一体推进的浪潮中持续升温,也将始终树牢“开放揽才、产业聚智”理念,大力引育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
到2035年,宁波努力走出一条以人才大集聚推动创新大提档、产业大提升的智造发展之路,全面建成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地和创新应用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宁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