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理新闻

“研”路漫漫③(下)上岸者”的通关秘籍

时间:2025-10-23

作者:甬派客户端

来源:甬派客户端

浏览次数:

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启动,三位学子分享心态、选择和效率三方面备考实战经验。

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已启动,备考学子正面临规划纠结、刷题枯燥、心态起伏等难题。如何突破重围?记者采访了三位刚刚成功“上岸”的学子,听他们分享关于心态、选择与效率的实战经验。

关键词一:心态

稳住节奏,解锁解压“密码”

备考如同长跑,需要一个平和稳定的心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复习压力,不同学生有着各自的调节方式,让自己在焦虑烦躁中找到平衡。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一学生傅佳苗是一名跨考生,她本科就读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跨考的压力不小,心态失衡时,她选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缓解情绪和压力。运动是她最常用的方式,爬楼、散步,甚至游泳。“正好之前想学游泳,考研期间突发奇想,就报了班直接去学。”她分享起自己学会蛙泳的经历。有时,学院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傅佳苗参与做了手工,也收到过学妹学弟送的加油明信片,“感觉心里暖暖的”。

学弟学妹送的加油明信片 傅佳苗 摄

而刘寓帅的心态调节更偏向“理性破局”。刘寓帅目前是北京科技大学文物学专业的一名研一学生,他本科就读于宁波财经学院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专业。在考研前20天时,他因为政治“要复习不完”而有些紧迫感。“当时没陷在焦虑里,而是立刻重新调整复习方法,定好每天的任务量,一步步执行。”靠着这份冷静与科学的规划,他很快找回状态,让心态回归正轨。

关键词二:选择

选对方向,少走“冤枉路”

不少受访学生认为,比起“闷头硬冲”,选对目标、找对伙伴,能让备考之路事半功倍。

“选择比单纯的努力更重要。”刘寓帅直言,自己将北京科技大学作为目标院校,正是在大量信息搜集后综合考虑的结果。

在刘寓帅看来,考研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择校。他认为,要结合本科背景和专业方向筛选院校,同时,务必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搜集目标院校的考试难度、竞争情况和出题方向,综合评估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院校。

与刘寓帅在择校时注重“专业适配与院校资源”不谋而合的,是宁波大学研一学生胡梦岩。她在择校前就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也清楚本校本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体系以及考试侧重点。因此,她没有盲目追逐外地热门院校,而是在综合考量后,果断做出了“考本校本专业”的选择。

备考日常 傅佳苗 摄

傅佳苗的“选择”则聚焦在“跨考补短板”上。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跨考社会工作,全新的专业课体系让她一开始无从下手。她对比后发现,本专业考生有基础,自学、上网课就够,但自己跨考需要更系统地学习,于是果断选择报班。“辅导班能帮我梳理知识框架、划重点,再结合课后自学巩固,比自己瞎琢磨快多了。”她说。最终,她的专业课拿到高分,成功跨越了跨考的“专业鸿沟”。

关键词三:效率

拒绝“无效内卷”,高效才是“王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比起“熬夜刷题”“拼时长”,考研“上岸”学子更青睐“高效学习”——他们的方法虽有差异,却都围绕“提升效率”展开,打破了“学得越久越好”的误区。

刘寓帅、傅佳苗、胡梦岩三位学生有着相似的作息共性:早上9点左右开始学习,中午留1小时午休,晚上图书馆闭馆后便回宿舍休息,从不搞“拉锯战”。刘寓帅还会每周安排一天休息,对他来说,“张弛有度才不会过度消耗”。

胡梦岩在书上画一些图案辅助记忆 胡梦岩摄

胡梦岩的“高效”则更具挑战性。作为一名法学生,她经历了几个月的“考研+法考”双考并行阶段,每天需同步攻克两门考试、多个科目的知识点。为此,她每天先列好任务清单,完成一项划掉一项,在落地任务中找成就感;还严格划分“学习区”与“休息区”,在图书馆专注学习、回寝室则把学习放下,让大脑彻底放松。学累了,她也会用小奖励鼓励自己,比如“背一页书看5分钟视频”“完成任务后看比赛或刷B站”,始终保持高效的学习劲头。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8fa2c0ee4b02e67e7823dd6 

TOP